阅读历史 |

第182章 大征兵!扩军3000人!【5200】(3 / 4)

加入书签

,青登等人不慎误入尾张藩的境内,偶遇了尾张藩士细川左卫门一行人。

在与他们交流、相处的过程中,青登不仅没摆任何架子,而且还邀请他们来一起共酌浊酒。

青登所展现出来的这一系列亲民举动,赢得了细谷左卫门等人的好感。

在这种阶级极度固化的社会里,亲民是绝对的善行。

你跟人家高谈“人人平等”,别人都会觉得你脑子有问题。

橘青登是高高在上的京畿镇抚使,而我是籍籍无名的藩士,他和我怎么就平等了?

细谷左卫门等人归藩后,四处向他人宣扬青登的和蔼可亲。

就这样,一来二去之下,“京畿镇抚使橘青登是个平易近民的好官”的说法,在尾张藩内悄然传布开来。

青登直到一个多月后,才知道自己竟在无意间成了尾张人交口称赞的好官。

对于因自己的一时兴起而导致的这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后续结果,除了哑然失笑之外,青登实在是做不出别的反应了。

……

……

顺便一提,关于在此役中所抓获的那上千名俘虏,青登也抱持着“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朴素理念,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处置。

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亟待重建的伊势,正缺少人力呢。

清理废墟、展开倒木运动、盖建新房、翻整田地……全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这不,这群俘虏不就是很好用的免费劳动力吗?

既不用给他们工钱,也能心安理得地命令他们去从事各式各样的脏活、累活。

青登再度大笔一挥,派这些俘虏去“援建”伊势。

当然,青登也不是什么恶魔,自然不会拿他们当一次性的耗材来使用。

俘虏们的最基本的日常饮食和居住环境,青登还是会为予以提供的。

……

……

岩崎弥太郎不愧是能够建立三菱帝国的商业奇才。

就在青登率兵进驻伊贺的翌日,他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新点子。

是时,岩崎弥太郎正在京都郊外散步,忽然遇见一条河面宽阔的河流。

望着眼前的这条河流,他先是暗自感慨:这河面真宽阔啊!

随后,他蓦地想到:“洪水涨时,如果没有宽阔的河面,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继而突发奇想:“要是能在河岸筑堤,拦河造田,那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吗?”

灵光一闪过后,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商会,亲笔拟出了一份无比详细的计划书——先买下河流周边的土地,再在河岸筑造堤坝。

青登刚一回京,他就火急火燎地呈送此书。

实话说,对于如何建设经济,青登完全是一窍不通。

他或许能靠着一瞬的灵感,发明出能够畅销全国的商品。

可是如何使新选商会能够稳定地运行下去,那他可就真是两眼一抹黑了。

但是,在幕府的官场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使青登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懂总比不懂装懂要强!无所作为总比乱作为要强!

既然自己不懂赚钱,那就让懂赚钱的人去放手大干!

因此,对于岩崎弥太郎所设想的这份拦河造田的经济计划,青登就一个态度:

“大胆地干!放心地干!出了任何事情,由我负全责!即使赔了钱也不要紧,赔了多少,我们日后就设法赚回多少!”

如此,经过青登的背书,岩崎弥太郎撸起袖子,风风火火地展开他的造田大业。

……

……

捐出战利品、撰写邀功书、安置俘虏……在做完这堆繁琐的工作后,青登不禁长出一口气,将疲惫化为声音。

他总算是腾出时间了。

他终于可以去启动一件他一直心心念念的重要计划了——征兵!扩军!

目前驻留京都的萨摩军、长州军的兵力,即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也在一千人以上。

新选组的这百来号人,实在是不够看。

古往今来,以多打少一直是战场制胜的不二法门。

历史上的那些所谓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除去极小部分的特例,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灵活的兵力调配,在局部地区形成压倒性的兵力优势,进而一点点地蚕食、击溃对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萨尔浒之战。

因此,“以少胜多”的本质,依然是以多打少。

有些家伙总拿“兵贵精不贵多”来说事,还总是搬出巨鹿之战、淝水之战等战役来论证兵多将广是无用的。

这就是典型的二极管思维了。

仿佛在他们的认知里,军队就只有“小而精”和“大而庸”的这两种状态。

难道就不能将军队建设得大且精吗?

总而言之,在不会导致后勤困难和组织度下降的情况下,军队的兵力肯定是多多益善。

佐幕势力、尊攘势力和中立势力(萨摩藩)在京都“和谐共处”的这种诡异的均衡态势,肯定不会再维续太久。

三方之间的大规模冲突,随时都会降临。

到那时,若无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作保底,可没法顶住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