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京中轶事(2 / 4)
殿角落的那名五旬起居注官也把这一刻记载到了《天启起居注》中。
“既然如此,老夫告退……”
徐光启见事情交代妥当,也准备回家好好休息了,但朱由检却拦住了他:
“军备院的农业所还需要先生帮忙,不知可否留下?”
朱由检对徐光启喜欢传教的举动不太喜欢,但对他在一些农业、天文、数学方面的举动还是比较欣赏的,他想让徐光启进入军备院的农业所进行农业的研究。
不过对此,徐光启却摇头苦笑着婉拒道:“殿下,老夫已经七十有一,目前只想回家颐养天年,着实无法胜任。”
“好……”听到徐光启的拒绝,朱由检心里叹了一口气,有些不舍的对角落王承恩说道:
“下旨,擢升徐光启为华汇伯,着工部于法华汇修葺徐府,改松江府法华汇为徐家汇。”
“奴婢领命……”
朱由检一开口,大明又多了一个伯爵,并且一个地名也被改过后出现。
“老夫,叩谢圣恩……”
徐光启闻言,自顾找了房山的方向,跪下叩首谢恩,这举动让在角落处理皇店公务的曹化淳有些不满,但很快他就收敛了心思,或许是因为经历太多了。
紧接着,徐光启辞别朱由检,就这样坦荡的离开了承运殿。
王承恩看着他的背影,不免笑着摇头,朱由检则是看向他:“怎么了?”
“回殿下,奴婢只是觉得,这华汇伯老了之后倒是洒脱起来了。”王承恩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朱由检闻言也走到了窗前,看向了那即将走出承运门的徐光启背影。
“确实……”
望着徐光启那致仕后稳健不少的脚步,朱由检呢喃了一句,不过他很快就看到了身着官袍走进承运门的王肯堂。
见到王肯堂来,朱由检就知道他是为了什么事情而来了。
他返回了自己的椅子前坐下,等了一刻钟的时间,随后便听到了门口锦衣卫汇报王肯堂求见的话。
在示意传人后,朱由检等待着王肯堂进殿。
不多时,已经八十岁的王肯堂脚步稳健的走进了承运殿内,并对朱由检作揖:
“太医院院使王肯堂,恭请殿下安……”
“孤安。”朱由检应了一声,并询问道:“太医院有事吗?”
“回殿下,有事……”王肯堂点头躬身,而王承恩也让人给他端了一把椅子,毕竟王肯堂这年纪不管放到哪个时代都能称呼上一句高龄。
在朱由检的示意下,王肯堂坐下,并端坐着解释道:
“太医院今岁升入御医一百二十六名,医生三千六百九十五人。”
“至天启十一年,北方一京六省已经布置医生九千九百三十七人,太医院接管了北方七十二府,六百二十七县的一千四百余所惠民药局,岁支药银三十二万六千三百余两”
说到这里,王肯堂示意道:“殿下,北方的县城已经达到了每所药局有医生五人的局面。”
“因此,太医院那边的医生,今岁应该调往何处?”
王肯堂倒是对朱由检规划的全民医疗普及的计划期望很高,主要是因为就目前来看,惠民药局的支出并不算高。
一京六省基本占据大明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以此反推,那说明即便全民医疗普及也只需要百万两的开支罢了。
不过,这也是因为治病成本低导致的结果。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医生也就是治治头疼、感冒、发烧、外伤等疾病,加上有自己的药田,治病的成本并不算高。
另外以大明现在的交通和科技,一些复杂的疾病,人还没送到药局,病人就已经驾鹤西去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治疗成本较高的疾病会慢慢的出现,医疗支出也会不断地增多。
不过,那是未来的事情了,朱由检管不了那个时候的事情,就好像朱元章时期的惠民药局也只能在朱元章时期大展手脚一样。
想到这里,朱由检反而询问王肯堂:“依你之见,这些医生你希望派往何处?”
王肯堂被朱由检的反问弄愣了,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回礼道:
“若是可以,理应派往贫苦落后的地方,而非江南富硕之地。”
说到这里,王肯堂也解释了原因:“江南富硕之地,只要不是家中男丁遭遇疾病,那男丁前往城池打工,基本是能付得起诊金的。”
“自太医院接管各地惠民药局的药田后,各地药局不曾售卖药材,基本免费发放,需要收取的只有诊金,因此对于富硕的江南来说,他们反而是最不需要免费惠民药局的地方。”
“依下官之见,理应将这批医生下放到朵甘、关外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旧港、交趾、麓川等地。”
王肯堂的话一一说出,朱由检闻言也不断颔首表示认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