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七十四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1 / 4)

加入书签

“砰——” 五月二十三日,当日本的消息送抵京城时,一声枪响也在军备院的步枪校场发出。 持枪人是朱由检,而他手中的这把枪,如果仔细打量,基本上与两百年后的德来赛步枪相似。 明军之前的步铳和骑铳,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而眼下这支枪则是子弹从枪械后面装进去的。 不仅如此,与之前的定装火药和子弹不同,这支火枪已经有了现代子弹的雏形。 弹头呈圆锥状,后半部分由纸质的纸筒包裹。 在朱由检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圆锥形弹头射出。 这是大明军工最高技艺制作出来的一把后装击发枪,这样的火枪一旦装备,将形成东西方最少两百年代差的降维统治力。 远处测靶子的研究博士记录了一切数据,最后骑上马策马返回了射击点。 朱由检摘下了脸上的木质面具,在他身后的毕懋康、宋应星、王徵、孙元化等人也纷纷走了上来。 “这枪不错,造价几何?花了多长时间?” 朱由检将火枪递给了毕懋康,毕懋康也解释道: “造价一百四十七两白银,工匠手工制造,一共花费了六个月时间。” 毕懋康的一句话,便代表了这击发枪并不是批量生产的产物。 既然无法批量生产,那么注定只能作为皇家、贵族的玩具。 当然、眼下不能批量生产,并不代表日后也不行。 “吁……” 远处的博士勒马停在了旁边,下马后将自己的文册双手递交给了朱由检,并解释道: “殿下,和测试的一样,一百步有效击穿三重布面甲,一百三十步击穿两重甲,一百六十步击穿一重甲,最大射程四百步,有效射程二百四十步。” 文册上写下了枪支的各种性能,朱由检看了看。 首先这支火枪还没有命名,枪长四尺五寸,约一米四四,枪重八斤八两,约五点一公斤。 枪支的射速在每柱香二十七到三十三,约每分钟九到十一的射击次数。 由于毕懋康等人在枪栓表面用上了防止气体泄漏的橡胶闭气套,因此士兵不用担心气体泄露来灼伤眼睛。 不过这也是一个缺点,因为橡胶闭气套容易老化,因此在承受约六百次射击后,就需要更换橡胶闭气套,而这个小小闭气套的成本是八钱银子。 由于锰钢研究进展,因此该枪还配备了一把一尺三寸的三棱刺刀,枪长加上刺刀,最后的高度是五尺八寸,约一百八十六厘米。 总的来说,在不考虑制造时间,工匠精力,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它将是一款很好的迭代兵器。 拥有了它,一万明军就能轻松的横扫欧亚大陆。 但问题也来了,它的造价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时间。 “如果朝廷要量产他,以眼下工匠的水平,你认为一年能产出多少支?” 朱由检看了一眼数据,合上后询问毕懋康,而毕懋康也直言不讳道: “以眼下工匠的水平,一年最多能产出五百支。” “在第四版蒸汽机制造出来,并加入军械局参与生产前,第三版蒸汽机和工匠联手的结果只能是这样的产量。” “欧洲人的技术,有可能彷制吗?”朱由检问出了关键点,但毕懋康摇了摇头: “绝无可能,他们的治金和冶铁技术达不到,不仅仅是他们,便是大明民间的工匠都彷制不出来。” “军备院花了十几万两银子才手工制造出来它,若是这么轻松就被彷制,那下官等人恐怕合该身死。”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毕懋康的话给了朱由检自信,而他也对人群中的王徵询问道: “第四版蒸汽机还需要多久?如果第四版蒸汽机出来,这火枪的产量能提高到多少?” “回殿下……”王徵作揖回礼,紧接着盘算开口道: “第四版蒸汽机还需要解决锅炉的压力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反复试验,何时能研究出来,下官不敢随意开口。” “只不过,若是第四版蒸汽机研制出来,火枪的产量能翻十倍,因为第四版蒸汽机的动力,足够代替许多只有工匠才能做的事情,成本能下降三到五倍。” “不仅如此,若是第四版蒸汽机动力足够,那完全可以让工匠做精密的步骤,粗略的步骤交给机器。” “一旦车床的课题再突破,产量提高几十倍也不奇怪。” “几十倍……”朱由检略微皱眉,这样的产量显然还是无法满足他。 不过仔细想想,一年几万支后装火枪,这样的速度已经不慢了,而且工匠可以现在就进行培养。 “工匠的培养要加快速度,争取在第四版蒸汽机出现前,保证南北两个军械局可以同时生产。” “哪怕车床没有突破,也要达到每年一万支火枪的产量。” “是!” 朱由检的话让众人倍感压力,而他接下来的话让气氛轻松了不少: “手榴弹的研制如何了?” “回殿下,基本可以投产了,就是造价有些高……”孙元化上前作揖,而他身后也跟上来了一个端着木盘的博士。 木盘上是一个手榴弹的模型,和木柄手榴弹类似,但没有那么瘦,活脱脱像是一瓶大号矿泉水瓶。 “此物重两斤四两,头尾用生铁,内里放置钢珠,火药,雷酸汞。” “引爆的方式是拉动圆环,然后燧石摩擦点燃其中引线,继而点燃雷管和火药。” “威力已经测试过了,一丈以内没有人能活下来,两丈内都得重伤,不过它的点火率只有九成。” 孙元化的话让朱由检略微皱眉,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那种手榴弹。 眼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