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学(1 / 2)
早上四点半左右,生产队的公鸡开始打鸣,村里老黄狗的叫声渐渐响亮起来,五户窑洞的煤油灯渐渐亮起。
叶华荣快速穿上衣服,随后也点亮了煤油灯,妹妹雪梅也窸窸窣窣穿起衣服,去县里上学的时间到了。
叶华荣拿起茶水壶,向着绿色的保温壶里加满热水,家里能拿出的东西,貌似也只有这个绿色军用保温壶。
兄妹二人简单吃过野菜窝窝头和白菜汤,背起收拾好的行李,看了下家徒四壁的窑洞,随后向生产队走去。
十月下旬的黄土高原已经有点寒冷,一头老黄牛不断呼出哈气,三个孩子站在黄牛侧边,不断的跺脚、哈气。
周边三个公社倒是共用一所小学,要是读中学就要到乡里,高中自然是到县里,红星公社距离延安县比较近,也就全部在县里读初中和高中。
红星公社一共也就六个孩子在县里读中学,三个男孩读初中,一个男孩读高中,自然都是公社干部子女。
延安县倒是有12万左右的人口,读初中的学生不超过2000人,读高中的人数一个也才800多人而已。
“王大爷好,又要辛苦你送我们到学校了。”叶华荣客气说道。
“还是你小子嘴甜,你们几个好好学习下,现在好点了吧。”王大奎说道。
“好多了,当时正在河边发呆,一只野兔窜了出来,,,要是再碰到那只兔子,一定得把它打牙祭了。”叶荣华笑骂道。
“以后还是少去河边了,冬天河水凉,现在不比夏天了,,,人已经到齐了,大家上车准备出发。”王大奎吆喝道。
六个孩子上了牛车,大家也都是大包背小包,也都是拿着一套换洗衣服和干粮,自然也少不了高粱面和玉米面。
黄土高原严寒要远超内地城市,牛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行驶着,早晨还有不少的霜降,众人也都是捂的严严实实。
张口就是一阵冷风,众人自然也都不会互相交流,老黄牛的叮当声不断响起,时而王大奎会抽上一鞭子。
叶华荣看着绿油油的田地,小麦也已经有半扎多高,还有成片成片绿油油的白菜,也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
叶华荣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海克斯科技,那满满的都是科技与狠活,也都是正宗的高科技,可不是那些无良商家。
早晨喝牛奶,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街上卖的馒头花卷,是用硫磺熏白的;泡一杯茶,茶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中午买点猪肉吧,猪肉是使用瘦肉精增瘦的,猪也是吃激素长大的;蔬菜,含有大量残留的高毒农药;大米也是有毒的;鱼是用避孕药催大的;水发食品,是用甲醛泡制的;白酒是用工业酒精勾兑的,,,
小麦胚芽约占整个麦粒的2.5%,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叶酸等,并含有钙,铁、锌、硒、钾等10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非常的高。
然而面粉厂商早已提取了胚芽,没有胚芽的小麦粉,充其量只是一堆碳水化合物,也仅仅只是充饥而已。
孩子无法补充成长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孕妇无法补充所需要的叶酸等营养,老人更是常年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牛车差不多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天色也早已亮了起来,县城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路上的牛车、驴车也是越来越多。
牛车沿着大路走进城门,街道上有不少戴着破毡帽乡下人,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白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
一些学生在街道石头上休息,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背着粮食走了三四十公里才来到县城,不是所有的路都能走牛车的。
这样十七、八岁的学生的确太艰难了,现在正是能吃能喝长身体的年龄,可是很多学生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
旧社会地主喂牲口都不用高粱,高粱是最没营养的粮食,一般也都用来酿酒,可是就这高粱面现在也并不充足。
如果整天坐在教室里还勉强能撑得住,这年头的学生可不能脱离劳动,在学校里也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
陕北这边压根就没有课本,都是市里统一发的油印教材,上课也是念报纸上的社论,在教室里学习讨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老人、孩子多的家庭,每年还要欠公社的钱,自然不可能让十五、六岁壮小伙读书,也只能在生产队赚工分养家糊口。
家里劳动力多的倒是无所谓,家里要是能走出一个大学生的话,那也是真正的逆天改命,也能拉扯下家里的情况。
男孩高小毕业就回家务农,女孩大部分都是从小到大一天书也没有念过,学会做饭、针线活,也都十七八岁早早嫁人。
叶荣华想起一个月后的高考无语苦笑,今年一共有570万人通过政审参加考试,而考上大学也仅仅只有27万人。
这些年下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