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2章找个敌人呗(3 / 4)
br> 青龙寺之中也有这样自信的一群人,但不是农夫,而是士族子弟,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这些人是一群最有雄心的人,他们为了施展抱负,可以做到常人难以忍受的一切,而他们也是最相信士族上下并无高低贵贱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出身并不贵,所以他们自然便是不信富贵有定数。 毕竟那些相信命运有定数的,大多数都不会来长安。 同样都是一个姓氏,为什么有人出生就是锦衣玉食,有人出生就要落魄低贱? 敢于想凭什么,心中便有一股不平气。 有资格想凭什么,心中便想着做一番事业。 青龙寺就像是一块磁石,将天下有志者聚集在一起。 这样的地方,这么一些人,当然需要更好的指引,更明确的方向。 郑玄没有能做到,或者说郑玄他做了,但是没有能做好。 骠骑大将军斐潜谋划的事项很大,庞山民只是了解了一点点,但已经是佩服不已了。他原本以为他前来关中,是因为斐潜想要推行黄老之术,罢黜儒家,然后和斐潜下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之后,庞山民才知道,其实不是这样。 庞山民虽然是和庞德公一系,是黄老一派的传人,但是他也不认为一定要和儒学搞什么非此即彼,因为这个天下,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庞山民不喜欢纷争,也不喜欢和人争辩,但是他依旧来了,因为他也想和斐潜面对面交流沟通一下,了解斐潜究竟对于当下,以及整个大汉的未来,有一个什么样子的规划和安排。 王天下。 征战不是最终的目的。 如果是为了高官权位,当下斐潜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果是为了百姓富裕平稳,那么当下关中百姓已经是逐渐的富裕安定。 如果是 那就很危险了。 所以庞山民即便是不喜欢纷争,也来了。 庞山民之前认为,人是可以讲道理的,只要讲清楚道理,那么就很容易做出相应的正确的事情来,混乱的征伐是所有人都不想要的局面,所以只要清晰了厉害,那么聪慧的人自然就不会去做哪些糊涂的事情,组做哪些有害而无利的事项。 如果治国者的举措,不能让国家强盛,百姓安康,按照道理来说,就不应该去做。 然后斐潜告诉庞山民,不是天下人都讲道理的。 想要让天下人都讲道理,首先儒家就要讲道理。 因为儒家从孔子那个时候开始,就秉承了教育的责任,一个怎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怎样的学生。天子要讲理,百官要讲理,百姓还要讲理,最后才能大家都讲理。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就不用讲理了。 而现在,斐潜告诉庞山民,儒家子弟已经开始变得不讲理了。 从今文经学开始。 从天人感应开始。 从白虎观廷议开始 学术是服务于政治的,学术开始不讲道理,那么政治也就自然不讲道理了,而政治上的不讲道理,反过来又会加深学术上的不讲道理。 为什么不讲理呢? 因为拳头大。 斐潜并没有给庞山民说什么大炮射程之内的话,但是庞山民大体也能明白。 诸子百家之时,儒家拳头不够大,而到了大汉后,儒家的拳头越来越大,也就自然越来越不讲理。想要讲理,就必须要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就像是辩论双方都发现自己打不过对方,那就只能争取旁人的支持一样。 这个对手,就是斐潜特意找出来的可多之士。 一个强大的外敌,就可以让兄弟不至于阋墙。 华夏兄弟之间,当没有外敌的时候,是携手向前奔的么? 不是的。 是恨不得搞死对方,自己当老大。 这是春秋战国的悲剧落幕,这是秦始皇留下的石头,这是所有华夏帝王的终极目标。 所以要有外敌。 学术上要有外敌,政治上要有外敌,国家上也有外敌。 这个敌人不能太远,太远了感觉不到,又不能太近,太近了说不得那天反倒是被敌人所害,而斐潜当下拿出来的这个敌人,似乎刚好。 世间万事,皆有利害。如人之食,得之为利,失之为害。庞山民缓缓的开口说道,诸位以为然否? 庞山民立论一出,台下众人议论纷纷。 包括郑玄在内,台下所有人都在思索,但是仔细思索许久后,觉得实在找不出庞山民这立论之中有什么毛病,便是纷纷点头应是。 虽然有些太过于直接,就像是一把钢刀正中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