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是生是死他都认(1 / 3)
“君上说的是‘蟹六跪而二螯’这六个字?”
“正是如此。”
“君上以为如何?”
嬴成蟜犹豫片刻,即便房屋中只有他与荀子两人,还是下意识地以手遮口。
小声道:“是不是写错了?”
荀子稍稍错愕,显然是没想到嬴成蟜有这个答复。
呆了两息便放声大笑,直叫他头上青灰色皂巾来回抖颤,险些脱落。
嬴成蟜也跟着笑出声来。
“便是成蟜愚蠢说的不对,荀子也不必如此大反应罢?这也太夸张了些。”
“卿非是笑君上愚蠢,实是笑君上返璞归真,无拘无束。此问卿问过弟子不下数十,无一人如此言说已。”
“我若拜你为师,我也不会如此言说,学生哪里敢言老师的不是。”
“非也。齐君曾赞卿最为老师,卿三任祭酒,天下皆以卿学问最高不会犯错。但果真如此乎?便是孔子至圣都会犯错,卿自然也会。”
荀子不知道。
嬴成蟜前世有一种题型叫阅读理解,拿出一篇文章,圈几個句子问表达了什么。
作者亲自作答和标准答案相差甚远,难以及格,出现阅读自己的文章无法理解其中含义的现象。
嬴成蟜被这种强行拔高,捏造深意的题型折腾得脑袋大。这导致他思维迥异于时人,想事情不爱往高深去想。
“此还真就是笔误所致?荀子你这一个笔误,可是让万世之人猜测不知凡几。有人云荀子从未见过螃蟹,所写螃蟹习性长相都是道听途说。有人云荀子爱以螃蟹就酒,但因囊中羞涩,买到的螃蟹都少了双足。”
自认儒家的老人笑声不休,声音清亮。
“稷下学宫居于东海之滨,卿怎会未见螃蟹真目?卿便是囊中羞涩,腿脚勤快些亲去海边捉些便是。这番言论想是君上不成熟之想,却假借后世之人,君上如狐般狡诈矣。”
嬴成蟜笑呵呵地拜别荀子,向外走去。
“荀子若有闲暇,还是更改《劝学》此文罢,免得让后世之人徒费脑筋。”
荀子送嬴成蟜出门。
“文章既成,便顺其自然好了。君上怎知,卿之《劝学》会流传万世。莫非,君上去过其后万世?”
嬴成蟜自然点头。
“成蟜便是两千年后的人,学过《劝学》。若按此算,成蟜也算荀子之学生。”
荀子笑容扩大。
“此非戏言,卿听甚欢喜。若卿之弟子尽如君上,卿梦面孔子,当能说一句儒家创自你,发自卿也。”
注视着君上离去,荀子关上房门,吹熄了三盏昏黄蜡烛。
脱去外衣,取下皂巾,躺在床上,却久久难以入眠。
“吾之言若真能流传万世,不为王禁。稷下学宫,想必不会只有一家了罢。秦王不以子民为人,秦律残酷。只行法而不授德,终是一场镜花水月。劝天下学,有教无类,方能成大国。君上,此事,你能做到,否……”
老人没有应嬴成蟜之言改《劝学》,是因为老人就是故意写错的,老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笔误不是吗?
身居东海之滨的老人,怎么会不知道螃蟹究竟什么模样?
如果真是笔误错写,那老人当即就能改“六”为“八”,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老人之所以在《劝学》里面写下“蟹六跪而二螯”。是为了让读此篇之人知晓,他这个学问极高的人也会犯错,他也要学习。
每个看到此处错误的人都可以来到其面前,指出其错误,让其知错,让其益学。
荀子望读书之人知晓,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没有止境,永没有学完知世事之日。
荀子在《劝学》开篇第一句话就点明主旨。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和孟子很对不对付,一个提出性恶论,一个提出性善论。
但在学习这方面,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这句话表面在说人的问题在于喜欢去做别人老师。
实际上说的是修身大忌是骄傲自满,而好为人师就是一种自满行为。
因为总喜欢当别人老师,就意味着觉得自己学问已经够多。
这种思想,行为,妨碍着德操,学问的进一步提升。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
行出荀子居所的嬴成蟜走到另一处屋舍,站在外面,看着窗纱外露的通明灯火,止步不前。
“君上站了半天,何不入内一叙?”
屋内主人高声唤道,却未打开门扉,像荀子一样将嬴成蟜迎入屋内。
嬴成蟜默然片刻。
“随便走走,打扰了王公休息,还望见谅。明日离开咸阳,王公早起可要仆役收拾一二,与成蟜同乘一辆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