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1章 传令全军出击(1 / 3)

加入书签

辽阔的西北大漠,一支五万骑兵徐徐行进。

这支骑兵和常在大漠上呼喝而过,赶着牛羊穿着皮袄、羊毛衣的胡人不同,从样貌到穿着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他们是秦人,穿的是黑甲。

头上顶着一个铁盔,轻便的战甲从肩颈一直落到大腿部。即便是装备稳居天下第一的秦军,也没有这么奢侈过。

他们之前配备最好的精良装备,是用粗麻线绑住,固定在肩膀手臂上的甲片。将领胸前背后多出两块护心镜,已经是这个时代顶豪华的装备了。

这些防护让他们在对阵诸国士兵时能先天占据优势——敌军的戈枪要是戳在他们身体的甲片上,只会让他们跌个跟头。而他们的戈枪不管落在敌军何处,都是一个实打实的血窟窿。

七国军队,唯有秦军能有如此配置。

并不是秦国有钱,七国中最有钱的是齐国,但齐军甲胄远不如秦军。

也不是秦国有资源,七国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的是韩国,但韩国甲胄也远不如秦军。

真正原因是秦国历代皆是贤主,不崇尚物欲只追求争霸的秦王愿意将金钱花在装备上,而不是天材地宝、珍珠美玉。

装备,一直是秦军引以为傲的领域。

若是关中战无不胜的秦军来到这里,见到这一支全副武装,浑身都披着甲的骑兵,就会觉得他们身上的装备一点也不香了。

最过分的是,这支骑兵不只是人披甲,连马都不例外。马头马眼两侧皆有甲胄覆盖,马身除了马腿,马背马腹也是为甲胄遮挡。

起初,嬴将闾来到九原郡,找到蒙恬,请求其为主将率五万骑兵进攻匈奴地时,蒙恬是拒绝的。

“匈奴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精通马术,在无险可查的大漠上难以追击。

“匈奴精锐人人能骑马拉弓,杰出者可在骏马奔驰时站在马背上而不落,我们的军队在大漠上就是活靶子,三公子还是请回罢。”

以战车大破匈奴,连复九原、雁门两郡的蒙恬并没有狂妄自大,小看匈奴。楚国葬送了二十万秦军性命,也埋葬了蒙恬的自大。

嬴将闾不气恼,不强硬,只要求蒙恬随其看一眼五万骑兵军容军纪。

等蒙恬见过了这五万人马披甲的骑兵,当即决定——哪怕领着这支骑兵进攻匈奴没有军功,他也干了。

他从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人马披甲,这得多大的财力?

不说财力,就说要设计出不影响人,马身体灵活度的甲胄,那也不简单,至少秦国养的那些墨生这么多年也没设计出来。

蒙恬连夜遣人上报咸阳,询问始皇帝是否可以领兵出征。

一地领主走了是大事,更何况蒙恬的九原郡还是边疆郡,要直面匈奴,保护后方安危。

始皇帝回复蒙恬四个字——此役无功。

蒙恬对此早有预感,嬴将闾来寻他的时候就和他说过了。这五万骑兵不是秦军,是他嬴将闾的私军。

没有军功有些遗憾,但蒙恬还是应下了。

先带着这五万骑兵在九原郡附近训练,磨合了一个月左右,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不是战时,情况紧急,新兵来了就要上战场。

大战还没开始,蒙恬要做到对这五万骑兵知晓个大概,在战斗时才能如使臂指,屡战屡胜。

打仗其实是个很不简单的活,人越多,越难以指挥。战争不是打游戏,鼠标点哪里,士兵就像哪里跑。

从主将发出命令,到传令兵,旗手以旗语传达,再到前线士兵执行,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很致命。人越多,越难指挥。

所以不接小单子,十万起接,最擅野战歼灭战的白起才能吓得各国闻风丧胆。能打大型军团战的,才配得上上将军这三个字。

一月之后,在有数十位辞官的蒙家嫡系将领辅佐下,蒙恬训练的差不多了,五万骑兵人马皆甲,踏上了匈奴地。

从高空俯瞰。

大漠黄绿斑驳,沙土和草地交织在一起,一条条流水就像是一道道刀痕,蓝色血液流淌。

而这支从咸阳跋涉而来的骑军,这支黑色的钢铁洪流,显眼无比,像是蚕食一切的蚁群。

“将军,再前行五十里便到高阙了。”

有将领趋马上前,向蒙恬禀报。

蒙恬点点头,望着远处那一个阴山山脉的大缺口。

西北的阴山山脉绵延千里,赵武灵王向北开拓疆土,一路顺着阴山打。一直打到阴山山脉中断,成一缺口,望之如门阙,乃回。

从此以后,这个有着大缺口的地域便命名为高阙。

高阙,这是中原人第一次走到这里。

望了望不远处奔流不止的大河,蒙恬下达命令。

“全军休整。”

他的马已经不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