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同年交往(1 / 3)
从掌院公房出来,魏广德就在寻思着怎么写这份奏疏。 别看魏广德没有授职,可作为进士他也是有上奏权利的,只是有没有人在乎而已。 实际上在大明朝,举人都是可以上书朝廷的,只是举人的上书十有八九没人在意。 坐在公房里,魏广德没有第一时间开始写奏疏, 而是在考虑该怎么写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整理一下思路。 刚才要离开的时候,尹台告诉了魏广德另一件大事,也是之前魏广德就听闻到的,那就是剿倭总督胡宗宪奏请江南田地每亩加征一分三厘的军饷用于江南剿倭,另外还准许他便宜行事。 魏广德一开始没搞明白便宜行事是什么意思,还是尹台看他确实不知道,才明白他和严家关系看样子不算近,这才出言提点。 加征田地赋税一分三厘只能凑到一部分军饷,而且还需要等到夏税秋粮才能拿到,远水不解近渴。 胡宗宪在奏疏里提出“提编法”,其实是针对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税制进行加派。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事儿管的太宽了,直接把天下各府县每年的赋役完全定死,并且诏告不再加税。 胡宗宪说的提编,自然就是突破朱元璋定下的府县赋役,要加派各府县税收和徭役保障军需,特别是徭役这部分,直接折银直达军前。 尹台也是好意,担心他还搞不清楚朝廷里的状况,到时候听到风声又想到自己在会试里写的策论, 到时候又担惊受怕的。 魏广德当初写的策论,尹台自然是看过的,不过很是笼统并不具体, 根本没说怎么筹饷, 只圈了在江南为倭患处加征赋税用于剿倭。 胡宗宪的奏疏自然不会这么糊涂, 把加征的赋税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田地加税,加派赋役折银。 魏广德感觉这个提编貌似和自己的想法有相似之处,但自己想的是收来往商人的税,可没去想加地方的赋役,老百姓遭受倭灾,还要被加税,这不是逼死人吗? 和自己关系不大,魏广德不打算扯进这件事里,还是只管自己这摊子事儿好了。 不过,从尹台口中他也才知道,胡宗宪剿倭外带施行了严厉的禁海政策,让沿海以前不少走私商人都无法出货,这也是夷人云集市舶司的主要原因,他们以前的拿货渠道完全断绝了。 这也就难怪工部那边这么积极争取改稻种桑政策,确实是金银的诱惑很大。 虽然没有名言,但是魏广德也听出尹台话里的意思,现在江南剿倭的三位大员分别是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剿倭总督胡宗宪, 工部左侍郎兼巡海御史赵文华和福建巡抚阮鹗,这三个人都是严嵩的手下。 魏广德心里清楚,尹台或许是猜出他想做什么,所以把事儿给他说透了,里面的水很深,最好不要插手进去,弄不好就把严家得罪了。 很显然,自己那位首辅老乡基本上已经控制了浙江福建两地官场,严厉剿倭的同时又准备用市舶司出口丝绸等货物赚银子,一部分解送朝廷解决财政问题,估计大头就进了他们的腰包。 这个时候把自己之前想的那一套说词搬出来,无疑就是在挡别人的财路啊。 就是神思不属之间,时间一晃就到了下午,魏广德身前的那张纸上依旧空空,他是一个字都没落下去。 想起尹台之前的吩咐,魏广德只好收拾了桌面出了门,前往吴清的公房。 经过书吏的通报,魏广德很容易的就进了吴侍读的公房。 好吧,魏广德进去看见的是吴清正在看杂书,至于尹台说的他负责校阅抄录的《孝宗实录》完全就看不到。 见礼后,吴清让魏广德在一边椅子上坐下道:“尹掌院和我说了,现在《孝宗实录》还在检讨厅检查抄录,我已经派人过去说了,他们那边做好一份就先送到你的公房去,你先检查一遍,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 “是。” 魏广德急忙起身答应下来,总算是有点活儿干了,虽然这活显然短时间落不到自己头上里。 检讨厅那边他去过,都是只工作半天,下午都在喝茶聊天,要是等他们送来《孝宗实录》,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儿了。 也是朝廷根本没有关心《孝宗实录》和《武宗实录》,毕竟嘉靖皇帝是怎么会事儿大家都清楚的很,就算拖上几年完不成怕都没人过问。 回到自己公房的魏广德坐到下值,都没想好该不该写那份奏疏,该怎么写那份奏疏。 是的,魏广德不想得罪权贵,他还想做官享受生活。 下值出了翰林院,出门就被翰林院一帮编修、修撰看到喊住,“广德,走,一块吃饭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