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大阅礼(1 / 3)
有明一代,军礼形式内容丰富,“亲征为首,遣将次之。方出师,有禡祭之礼。及还,有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之礼。平居有阅武、大射之礼。而救日伐鼓之制,亦以类附焉。”.. 魏广德所说的“大阅礼”,其实在后世就是阅兵仪式。 在明初的洪武、永乐时期,阅兵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这种阅兵活动多伴随帝王出师征伐活动同步进行的,注重军事实效性能,但时间、地点、形式等多为“随地而阅”,并不统一。 按照魏广德所看到《明实录》、《明会要》等文档中的记载,自洪武至今,各类“大阅”活动举行了二十余次。 只不过这些大多集中在洪武和永乐朝,特别是永乐中期时,明成祖朱棣曾校阅六师,邀请多国使节观礼,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魏广德想到的自然就是用阅兵展示大明朝的军力,不仅震慑北方草原,也可以传递到东、西洋,让他们不敢轻忽大明国力。 “现戚继光已经在京营多时,听说在他操练下,神机营已经有不小变化。” 魏广德说道这里的时候观察了下隆庆皇帝的表情,发现没什么变化,这才继续说道:“谭纶、戚继光皆是在江南统军作战多年的宿将,正好让他们主持此事,务必让大明重现开国时盛大军威。” 魏广德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两人都是打老了仗的人,自然知道该怎么操练军卒,让他们看起来悍勇无比。 他再想点办法,提高阅兵的观赏性和威慑性,总之,一切都要让人明白,大明朝军事实力很强。 魏广德说完话就看向隆庆皇帝,等待他的答复。 此时的隆庆皇帝也是在思考魏广德的提议,边军出塞是为了向蒙古人展示明军不屈的战力,而大阅是为了向周边展示军威。 大阅啊. 隆庆皇帝虽然没什么大志向,可没大志向不代表他就不想做出点成绩,有点作为,最好青史留名那种。 洪武、永乐、宣德、正统、天顺、成化几朝都搞过大阅,但规模有大有小。 最后一次大阅是在成化十一年,此后九十四年间就再未行过此典。 隆庆皇帝不是个听到大阅就激动的搓手顿足、手舞足蹈的人,魏广德的提议很新奇,看上去也很诱人,可是他现在想的却不是成功后会怎么样,而是想到京营,想到大阅万一出现意外,丢了朝廷的颜面。 好吧,和之前那些成化、弘治那些皇帝不同,隆庆皇帝应该是和正德皇帝类似的人,不是性格,而是对京营的了解。 他可是在京城大街上看到过京营士卒懒惰松懈的人,也知道京营里的实情,因为勋贵和朝廷的原因,京营士卒每月的军饷其实只能拿到三成,而且训练不足,兵员充斥老幼。 大明朝皇帝之所以还愿意让勋贵领京营,主要还是放心。 京营虽不堪用,可好歹他们还知道练一支精兵充场面,算京城内最强的一股战力。 维护皇权,这些兵马也足够了,只要没有外镇兵马干预。 若是把京营交到文官手里,简直不敢想会有什么结果。 良久,隆庆皇帝才迟疑道:“你说的第一条,我先前就说了,没有问题,至于大阅 京营,行吗?” 魏广德闻言微微睁大眼睛,正待开口,就听到隆庆皇帝继续说道。 “京营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我也不指望他们能爆发出什么战力。 若真是要大阅,我看还是从蓟镇和宣大挑选精兵良将参与。 既是大阅,必然有外藩使臣在旁,朕不想让他们看到京营那不堪的样子。” “陛下多虑了。” 魏广德先前就想说话,可隆庆皇帝继续在说,他自然不敢插话。 这会儿皇帝说完,也该轮到他说了。 “京营的情况,臣当然知道。 既是大阅,自然要重练京营,可不敢让他们现在这个样子出来见人。 臣觉得,谭纶既已是兵部侍郎,可让他再兼个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赞理京营军务就理所应当。 赞理军务,本就是主持京营日常训练。 再有既会选兵的戚继光,让他重新筛选京营兵士,将精锐合遍一营做为这次大阅的部队,大阅后保留做为京营作战主力,剩余老弱残兵可放归或者担任京营日常承担的差事。 这样,那支保留的精兵可只专注于作战训练,以后就不再理会杂事,平时以精锐之形象参与各种礼仪活动,若有战事也可以拉得出去。 而且,这事儿暂时还不急,总要给谭大人和戚将军留够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