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刑部大牢(1 / 3)
“那我们一起去还是分开,单独向陛下求情?” 殷士谵开口说道。 “我看还是分开去,这样即便第一次被陛下拒绝,我们还有机会继续求情。” 魏广德开口说道:“而且,昨日李公公挨了八十杖,就被关进大牢里,我还想着和你们商量后,找郎中去大牢里看看,上点药。” 陈以勤点点头,说道:“善贷说的有道理,我们得抓紧时间,一会儿我就去求见陛下,给李公公求情,你们就去大牢里看人。 有两位阁老出面,就算求情不成,有你们的面子,李公公在牢里也不会受太大的罪。” 牢狱那个地方,最讲究的就是犯人有没有背景。 有背景有关系的,狱卒就不敢为难,还会好生伺候着,一是怕关押的时候把人得罪了,最后脱罪报复,二则是有人在外面,照顾好了还能有点红包福利。 毕竟人在里面关着,可人家伺候的好,你不得表示表示。 而对于那种死定的人,狱卒的态度可就不同了,别说你在外面是多大的官,进去了,就不会再把你当人看。 得罪皇帝,不死也要脱层皮。 所以魏广德提起这茬,陈以勤就觉得此事不能再拖,时间长了担心李芳受不了,死在牢里。 要知道,内廷的廷杖很有讲究,虽然陈矩在字条上说了,李芳还有口气,没有被当场打死,可背不住腾祥那帮人背后再使坏。 李芳也是,得罪的人太多了,基本上皇帝身边说得上话的人都得罪了。 平白无故挡人家财路干嘛? 官员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正义凛然,可一样会暗中动手动脚,扒拉一些银子,这已经是潜规则。 想以一己之力阻止这种行为,无疑于螳臂当车。 魏广德自问,觉得干不出来。 甚至有时候,他还得和光同尘,大家都放放心心的贪,不然容易被孤立。 就好比当初抄录《永乐大典》,他就扣下一笔银子。 他缺这个吗? 不缺,可不得不拿。 就算是张居正,也是拿了这银子的,而且张居正入仕时间比他还早,当初国子监的时候,和高拱也没少拿潜规则的银子。 比如那些想送人入国子监的,就算资格都齐了,国子监收予不收,还不是 教谕怎么点头,就得看向国子监的孝敬。 而这个银子,他一个人也吞不下,名单要报给张居正、高拱,少了银子也办不成事儿。 其中的任何环节要是有差,那就是坏了规矩,就会被周遭同僚排斥。 就当下的风气已然成型,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这样的官场环境,实际上到了后世依旧存在。 很多人以为明朝官员通过漂没贪污,都是自己把钱吞进自己口袋,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漂没的银子,实际上是在衙门的小金库里,然后按照规矩发给衙门里的官员。 这样,大家才会对此守口如瓶,因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要是一个人得利,而其他人没有,那你就是贪墨。 明朝也反腐败,反的其实就是吃独食这些官儿。 还有对朝廷下方的银子,官场上按照品级大小层层克扣,比如军饷,比如救灾银子,后世也依然存在。 官场上的失败者是谁? 就是不守规矩的人。 他们用权利交换银子,但是却没有走小金库,而是自己拿了。 衙门里没有笨蛋,若是给有权有势的人办事,没银子拿好说,可要是为非权贵办事,没银子,那大家心里就有数了。 李芳就是栽在正直上,出淤泥而不染何其难。 接下来,殷士谵和魏广德又绞尽脑汁想了许多理由,希望陈以勤能以此打动隆庆皇帝,放李芳一马。 等这边想好,陈以勤就起身入宫求情,而魏广德和殷士谵则也跟着出了内阁,前往刑部大牢。 这会儿的功夫,他们已经打听清楚了,昨晚杖责后,今儿一大早就送进了刑部大牢,看样子皇帝是打算用外廷给李芳定罪。 其实对于内廷的人,自己就可以判决,是不需要走刑部的。 隆庆皇帝这么做,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给李芳留下一线生机。 反正魏广德和殷士谵也猜不出来,找到郎中就直接奔刑部大牢去了。 京城的天牢,一般说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可其实大部分犯事的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