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5章 热脸贴个冷屁股(1 / 2)

加入书签

朱棣神色茫然的坐回了兄弟间,迎接他的是兄长和弟弟们各异的神色,就连朱桢眉眼间也多了些担忧。

二哥朱樉挤眉弄眼的拍拍他肩膀。

三哥朱棡虽是说了点安慰话,但那高高勾起的嘴角更显眼。

五弟朱橚则是一如既往的靠谱,简明扼要的将方才光幕事说了个大概——老爹既都这么说了,那显然也没有瞒着四哥的必要。

简单的原委道明之后,朱棣脸上也全是羞愧之色,只觉得朝朱标张嘴都难了。

反倒是朱标主动如朱樉那般拍拍四弟的肩膀:

“为兄听闻,贤士处世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吾弟不外如是也。”

“且方才所述之事,乃还有近乎二十年,那等…事终归还未有,就如你所说岂能不教而诛?且如爹爹所说,暂留京师便是。”

听起来大哥复述他方才说的话,朱棣一时间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难怪兄长那副神情,难怪老爹自始至终都未说蓝玉之名。

那方才他若是在以为是蓝玉事的情况下建议先诛以绝后患,爹爹莫非……不敢想不敢想。

擦擦额头的一点细汗,朱棣正襟危坐目不转睛,从现在起他便是兄长的好弟弟,老爹的好皇子!

……

邺城中,本是借着新年欢庆同聚于此并捎带庆胜的众人一时间竟有些兴味索然。

刘备最终也是轻叹道:

“这洪武帝,倒真是好手段。”

短短一句话也同样道尽了众人所想。

固然元末可能情况纷乱,也定然存在着胡风染汉臣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诛杀之人以数万计以及新旧勋贵齐齐覆灭,略为计算一下可能牵连的人数,就令刘备等人有点悚然之感。

而从臣子角度看,张飞甚至一时间都有愤愤之感:

“贪污的不贪污的,做事的不做事的,打仗的治民的,统统都逃不过,这洪武帝是生怕后人不累死吧。”

“说得好像谁都稀罕这破皇位似的。”

刚说出口张飞便看到刘协扭头看了过来,于是赶忙摆手找补:

“陛下就当没听到,俺老张不是这意思……”

无言看了一眼,刘协扭过头去,这位张飞将军直言无忌他也不是不知道。

再说了,从自身经历来说,他倒是还挺同意这话的,坐上皇位大宝未必算得上什么好滋味。

但这话当然不适合说,于是换了个话题道:

“明洪武帝或有他的难处……汉胡杂居之事向来理之难矣。”

“朕期冀皇叔与诸葛…先生能有经略漠北之良策,使河北汉儿解此藩篱。”

乱世当中波折多少年,刘协也自有自己的思考之事,羁縻之策便是其中之一,毕竟认真算的话,覆汉之贼便是羁胡之策的受益者。

这倒并非是归罪于任一方,只是他寄人篱下时日长久,故而对强行内迁的胡人与百姓之间生出的矛盾看得愈发清楚罢了。

刘备与孔明对视一眼,随后齐齐躬身应下,毕竟这本身便是他们的意愿打算之一。

【正如咱们前面所说,胡蓝案贯穿了整个洪武朝。

虽然名字是胡惟庸案、蓝玉案、通倭案、李善长案等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能归类为一,称呼为勋贵案。

以洪武三年的中书省变化为始,到老朱驾崩为终,老朱对开国功臣态度变化的脉络很是清楚。

从最早的宠信重用,到猜忌怀疑,再到限制约束,再到最终的全部铲除,这基本上就是洪武年间勋贵们的命运旋律。

而如果是从勋贵案的角度出发的话,分析起来这个持续二十几年的大案反倒是出乎意料的简单。

说白了就是皇权这东西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加强,实际上君权至高无上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君尊臣卑,臣子只能望风受旨,都不要说对抗,生死荣辱都尽握在皇帝手中,这是从大明开国时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事实。

而在这件事上来说,明初的勋贵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大部分对于这种变化都缺乏足够的敏感。

这一点上都不需要现代分析,明末谈迁在著《国榷》时就已经说的很清楚:渡江旧勋,俱鱼服之侣,臣主未定,等夷相视。见兵柄独握,未免为所欲为耳。

渡江旧勋,说白了就是淮西党,对他们来说,更加认同的并不是朱元璋的皇帝身份,而是在创业初期所确定下来的淮西集团首领的身份。

但随着大明国的建立,朱元璋也从一个地方集团的首领变化为一个国家政权的最高统治者,这个位置就约束着他要为了长治久安考虑,要建立起来一个稳定的统治秩序。

这个职责的最佳体现依然还是朱元璋和刘三吾对话当中的“帝王一视同仁,岂有彼此之间”之语,挺清楚的认识到了皇帝是不能掺杂有地域属性的。

毕竟这一点上史书写的挺清楚,地方和中央争斗了多少年了?双方利益谈不拢才是常态。

面对这个问题,老朱一开始的丹书铁券显然是一种比较一厢情愿的做法,他希望通过这种优厚的待遇去洗脱勋贵的地方属性,与他老朱家一起世世代代为了大明国努力。

但这种操作吧,说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