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公子胡亥(1 / 2)
在建言成功后,赵佗又详细描述了一番自己对于整个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的设想。 “嗯,下去后写一封详细的奏疏,朕会下发丞相议论。” 秦始皇已经恢复了平静。 赵佗忙拱手称是。 “下去吧。” “唯。” 听到秦始皇的“逐客令”,赵佗略显失望,感觉大王成为皇帝后,对他的态度,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 赵佗行礼之后,转身正要离去。 突然,身后传来皇帝的声音。 “赵佗,朕答应你的事情,没有忘记。” “你为朕征伐六国,平一宇内,朕自是不会亏待你,稍后便会下诏给宗正和奉常。” 赵佗脚步一顿。 皇帝并没有说下诏是要做什么。 但宗正是谁? 九卿之一,主掌皇室亲属。 奉常,则是负责宗庙祭祀和礼仪文化。 皇帝下诏给这两位,是想表达什么意思,那就再清楚不过了。 赵佗勐地转身,看到皇帝正温和的看着他。 “臣,多谢陛下!” 赵佗忙叩首相拜,又说了一堆表达感激的话后,然后才喜滋滋的离去。 “行郡县,治驰道,利万民,让朕得天下黔首之心,万民皆颂皇帝之名。” 秦始皇看着赵佗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轻声低语,目中显露思索之色。 赵佗今天的一系列表现很积极。 从王绾声音落下后,赵佗就第一个站出来开口反对,对着分封派发动凶勐攻势,压得他们喘不了气。 然后面对王绾说到的边地辽远的问题,赵佗又立刻提出驰道之策,怎么看都是早有准备的样子。 皇帝之所以召赵佗前来,询问驰道之事,除了确实感兴趣外,也是想试探一下他。 如今来看,这小子果真是早就计划了好了一切,不简单啊。 “为公乎?” “为私乎?” “亦或是为朕乎?” 秦始皇眉头轻皱,很快又舒展开来。 不管赵佗内心深处是有着怎样的想法,他所说的一切策略确实对帝国有好处,也符合皇帝的心思。 秦始皇摇了摇头,想到今日赵佗在殿上康慨激昂,大谈分封诸子为王的坏处,不由心中一动。 他让人将公子扶苏,和其他公子一起叫了过来。 很快,扶苏便和弟弟们一起进入殿中。 扶苏一袭黑色深衣,身材修长,颇有一股冷峻之感。 他的身后,众多公子也全都黑衣着体,一眼看去显得颇为庄严肃穆。 秦始皇满意的点点头,相比东方六国那些花哨的亮色衣服,还是黑色更配他,和他的儿子。 “儿臣,拜见父皇。” 扶苏行礼下拜,其他公子也连忙跟着兄长相拜。 秦始皇看了诸子一眼,径直道:“今日左丞相在大朝会上,建议朕在天下行分封之制,封尔等为诸侯,为我秦国镇守边地,尔等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诸公子脸色各异,不少人脸露喜色。 像公子高,如今好几年过去,已是十余岁的少年,有了专门的师长教导,不再像几年前那样什么都不懂,自是知晓分封的含义,兴奋的搓着脸。 还有几个比他年长的公子,更是激动到脸色发红。 分封为诸侯啊,他们做梦都想。 皇帝诸子之中,以扶苏最长,自是由他先开口。 扶苏略一沉吟,说道:“禀父皇,昔日商君曾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自孝公以来一百余年,我秦国虽有三封宗室为蜀侯,然终无善果。之后便一直遵守此条规定,再无分封宗室之事,若是开此先例,恐有违秦法。” 扶苏自从被赵佗点醒之后,为了获得皇帝的爱,全身心站在秦国的利益上,不仅了解先代秦君事迹,更是将商君书等一干典籍看了个遍,如今便是引用商君之法,侃侃而谈。 此话一出,站在扶苏身后的诸位公子,皆是脸色一变。 其中年龄稍长的公子文和公子武,一张脸涨的通红,他们瞪着扶苏的背影,十分不满。 但终归不敢反驳长兄之语,只能一个个低头无言。 秦始皇面色平静,并不对扶苏的话做任何点评,只是目光一转,看向其他公子道:“尔等有何意见,当可说说,不用顾忌什么。” 然而被扶苏把话堵死,其他几位公子只能喏喏道:“禀父皇,兄长说的是,吾等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