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67. 第四百六十七章红楼潜龙在渊81 赶在……(1 / 4)

加入书签

赶在落叶纷飞之际, 他们回到大楚,随行的船也在慢慢减少,只留苏叶乘坐的这一艘, 以及身后两艘货船, 驶入金陵码头。

这艘船上剩下的, 大部分是江南人, 在这里换船, 把货物运回自己家乡去卖, 或者干脆在金陵交易, 都能赚到大笔的钱。

苏叶也是收获满满,从原本一个货舱,增加到三个, 只大多是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 以及自己喜欢买来填充空间的,货物倒是其次。

船一靠岸,春景立刻叫来马车,先送苏叶去住处,自己则留下来处理行李和货物。

金陵这地方苏叶很熟悉, 陈景轩在的时候,她来了不少次,有专门的住处, 不需要去客栈。

金陵城内热闹街市不远处一座倚水而建的园子, 里面建筑结合了北方大气和姑苏园林精巧的特点, 舒适而美观,亭台楼阁一应不缺。

马车行驶在路上,本该平稳运行,可她依然觉得摇摇晃晃, 甚至还有点头晕。

这是坐船久了的后遗症,习惯了摇摇摆摆之后,走在平地上,依然觉得整个地面在左右晃动。

加上街道热闹,人流如织,马车只能走一会儿停一会儿,越发让人觉得晕眩。

微微抚了抚额头,再去看春来,竟是脸色苍白,隐隐有冷汗冒出,“是晕车吗?”

之前在船上没有这毛病,到了车内反倒不行了。

春来点点头,眉头蹙起,想不通自己之前明明不晕车,怎么这会儿难受起来。

“停车!”苏叶朝外面喊了一声,待车停下,拉着春来下车,给了一点银子,打发车夫离开。

既然不舒服,就不坐了,走回去也是一样的。

春来有点不好意思,“我没事的,不好耽误公子行程。”

“无妨,正好在这金陵转转,几年没来了,看看有什么变化,”光游历就花了四年时间,四年的改变可也不少。

可不,首先一条,他们脚下的地面变成水泥的,且街道两边的建筑也换成了水泥墙面。

当初五元镇只有一条街如此,但这里触目所及,纵横几条大道都是如此,有的甚至已经修到了小巷子里。

原先即便是最繁华的金陵城,正街上会有青石板铺地,或者青砖,倒是修得齐齐整整的,行走干净没有尘土。

到了巷道,那些有钱人家附近,依旧是平坦的石板路,可普通人家,有些弄了石子铺路,下雨天不会变得泥泞。

但大部分还是泥地,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不堪,出门别说鞋子,就连裤脚裙摆都落不了好。

而泥土多意味着,出门一趟必定落得个灰头土脸的结果,头上身上干净不到哪里去。

可现在完全不一样,水泥造价便宜,尤其实现量产后,越发便宜。

金陵普通人家都可以买一些回去铺地面,这样家里的地不再是泥土了,变成干干净净的灰石板。

有剩余的,还可以把门口的路面修一修,一个巷子里每家出一点钱,巷道也就修出来了,这下出门再也不用担心弄脏了。

而金陵的百姓不缺钱,至少住在城内的百姓,日子过的宽裕,尤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坊在金陵办起来,越多越多的人成为工人,家里收入增加了,生活成本下降了,攒的钱更多了,自然会拿来修缮房子。

衣食住行,房子是硬资产,从古至今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舒适的房子。

何况现在他们还能凭借房产挣钱呢,就更加不遗余力往好的改造。

随着金陵城的工坊越来越多,招工人数直线上升,原城内人口已经不满足需求,开始向外扩张,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拖家带口来金陵找活干。

大的工坊还好,雇主财大气粗,会提供食宿。

可那些小工坊,掏不起这份额外的费用,工人只能自己想办法租房子住了。

这让金陵城内的房产租赁前所未有繁荣起来,老百姓自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早就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把家里的房子重新修缮,隔出一两间来,好赚一份租房的钱。

房子条件越好,位置优越,就能开更高的价格。

因此像水泥这种既便宜,又能让地面变得平整干净的东西,就变得十分抢手。

且要不是数量上去了,也是一笔成本,他们还真想用这个和红砖一起,建个二层楼住着试试,一定特别舒服。

除此之外,改变最明显的就是人了。

大楚人似乎天生对制服有着天然的喜爱和认同感,在工坊出现之前,着装不同,就代表了不同的身份。

比如读书人穿长衫,小二穿着短打,一目了然。

可现在这样的照样有,但更多了统一着装的人,这统一不再是款式,而是颜色都一模一样。

就比如刚刚从苏叶面前走过的几个年轻姑娘,就穿着统一的青锻背心,用绿色腰带牢牢系着,裙摆只到小腿肚,下面是鸦青的裤子和鞋子。

整体给人的感觉干净利落,非常适合做活。

衣着和大户人家的丫鬟服饰有点相似,但有一个大大的不同点,就是衣服背面,都绣着XX工坊几个大字。

这显然是某个工坊里的女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