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粮食入河南(3 / 3)
大鼎没奋斗起来,那薛氏一族能够不被牵连就很不错了。
但现在自己到底是重新奋斗到了沧州刺史,向着河东薛氏要几个懂得种田,尤其是种植小麦的人才,倒也不是难事。
毕竟莫说唐代,就算宋代恩荫这种授官的方式都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薛大鼎发现自己手下不够用,就写信给族里看看有没有什么人才提供给而已。
毕竟是自己族人,用起来自己也放心,任人唯亲这才是用人中最常见的事。
薛大鼎写好了信让人送回了河东去,看着天色已经亮了,倒也没有要躺回去睡觉的意思,而是在这时候,拿出当初与李泰李淳风一起讨论的那一份方桉。
只不过旁边配置了一份更加相信的地图,这南皮,沧州和无棣的小麦推行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却是要好好做好才是。
当然,对比起薛大鼎的从容,杜如晦以最快速度赶到德州。
不过,在经历天津驰道的风驰电掣,大运河的畅通无助,真把这些粮草接送到了德州转运黄河时,这速度就太慢了。
哪怕马周彷佛知道杜如晦送来得是一个个的大箱子,早早准备铁锹,就是要把这一个个的大箱子给撬开来,拿出里面的麻袋,一袋一袋让人背着放到了马车上。
没办法,德州的漕运计划还没完全落实,从设备到人力都是缺口。
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把这箱子拆卸了然后一麻袋一麻袋的搬运粮食才是最正确的。
但如此的话,单单是卸货便是消费了一天,等到了把这些粮食通过陆路运输到了黄河渡口装货,又是三四天过去了。
杜如晦想一想自己从幽州弄到粮食走一个来回所需要的时间,居然都比在德州卸货装货的时间少,一时之间,杜如晦倒对《漕运计划》进行普及的心思却是重了几分。
更重要得是杜如晦也理解了李泰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指定了必须要把所有的货物放到一个个规定的大木箱中,尺寸不能有一点问题。
这不仅仅是朝廷收税的问题,更在货物流通上,有这么一个外面的集装箱子,能让整条航运上搬运货船却是省事了不少。
更重要得是这种模式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有人随便开个黑津口进行搬货运货的成本。
毕竟商人最重要得是时效,如果没处理集装箱的能力,黑港口也很难开起来。
当然,就算是有了处理集装箱的能力,那道路呢,马车呢,人员呢,是不是都需要准备起来,这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不管怎么说,燕王的这批粮食到来,河南有救了!”
杜如晦带着粮食渡过了黄河,开始带人赈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