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1 / 3)
工业的发展,促发了商业的发展,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便迎来了商业时代的到来。
只有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工业化的产品才会达到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工业化的发展,也第一次让人类社会不再因为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匮乏而捉襟见肘。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产生过剩的局面,让人类有了可以选择的机会,而这种选择的机会,也就促进了商品时代的到来。
做更好的商品,更便宜的商品,想尽一切办法来促销自己的商品,这就让商业化极大的发展起来。
当然,郑勇现在并不是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而是仍然面前工业化太低,工业产能不足,这一切除了技术之外,就是工业化规模过低造成的。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与张献忠两个人一个在河南,一个在湖广,玩了命的折腾,搞得杨嗣昌疲于奔命,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而其实,他也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不管是他个人的身体,还是他手中的种种力量,实质上都处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之中。
而崇祯的急躁性子又因为,国库里有了钱,让他大大的挥霍了一把,然而,银子花出去了,事却并没有如愿,这让他更加的操切,不断的催促,杨嗣昌根本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步伐稳扎稳打,有一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可是,崇祯根本就不懂,他的逻辑就是我给了你权,给了你钱,你就要给我满意的结果,而且,还要快快的给。
至于规律是什么,他才不管呢,他是皇帝,他就应该如此。
这样的结果就是杨嗣昌也变得急于求成起来,这样做,和他当初所制定的计划完全背道而驰,有时就是一鼓作气,而有时就是欲速则不达。计划乱了,漏洞就出来了,原本被逼的几乎无路可走的张献忠,居然找到了这样的漏洞,并从中获得了对自己有利的战机,之后的事情就是杨嗣昌崩盘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破产了,而杨嗣昌也彻底的崩溃了,所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就是杨嗣昌的真实写照,如果按照他原本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他至少可以完全击败张献忠,之后就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再击败李自成。
杨嗣昌用了一个最笨,却是又可以必成的办法,如果直的可以实施,那消灭流贼,也并非不可能。这在后世其实是有一个巨大的困难,那就是朝廷的财政真的就支撑不下来,而清满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大明把自己的国内完全整合好,如果大明朝廷完成了这一个目标,那满清可就危险了。因此,他们就会适时的进行干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入关侵略烧杀抢掠,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从而进一步削弱朝廷,同时也分担一个流贼的压力,转移一下大明朝廷的注意力。
只是,在后世时,那时朝廷没有钱,所以,杨嗣昌的计划,也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无法实施完成的,再加上满清的干扰,那就更加的不济了。
而今世,因为郑勇的原因,崇祯意外弄到了一笔钱,这钱不多也不少,反正把流贼干掉的成本是已经有了,也因此,这个崇祯就更加的操切了起来。没有钱你们说无法打胜仗,好吧,他捏着鼻子认了,现在给你们钱了,你们就应该把仗打胜,而且,要尽快打胜也要腾出手来,对付东北的建奴鞑虏。
而满清也焦躁了起来,因为,大明朝廷的事情,他们了解的异常清楚,也可以说,崇祯的一举一动,他皇太极就仿佛在一旁就近观察似的。
这大明朝廷的保密工作,唉,算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安保工作,这可比筛子还透还漏啊。
于是,清军竟然于崇祯十四年再一次入关,并一路势如破竹,并一度兵围京城。
崇祯大惊,立即急调各路勤王。
这让刚刚受挫的杨嗣昌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因围开封而作战不力的李自成却又看到了希望,张献忠也因为一场获胜缓和了局面。这一切的一切,又都向着后世的那条老路上转进,看来历史的惯性还是很强的。
郑勇获知了这一消息一下子被震惊了,因为,他知道在后世这一年是没有清兵入关的。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已经真的引发了历史的改变,那么,自己以后可能就没有了先知先觉的优势了。
不过,既然清军提前一年入关了,那就很有可能会再一次攻破济南。
说实话,他有些不想管,他现在的主要方向在工业上,而工业发展的下一个点在上海县,清军的事情距离他太远了,他没有必要也没有责任去管这些。
可是,山东又是他想要拿下的一个最大的基本盘,当然,如果被清军多祸祸几次,自己也就更容易获取它的控制权,只是,这样就可以吗?他现在虽然在军事上,还缺乏工业的强有力支撑,可是,却也比上一次多尔衮带兵入侵时强大了不是一点半点了,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如果携此气势,震慑一下鞑清,给自己增加一些政治资本,特别是在山东扩大自己在民间的知名度,这将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如此思考着,一个计划就渐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