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二章 金国使者来了(1 / 2)

加入书签

完颜宗翰派出的使者在九月份抵达了开封城。

此时,开封的秋意已十分浓烈,金黄色的阳光洒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映照着一片宁静与和煦。

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淡淡的麦苗清香和泥土的芬芳,仿佛是大自然在庆祝丰收的喜悦。

金黄的玉米棒子已经收获完毕,整齐地堆放在每个农户的家里,庭院里的欢笑声仿佛在告诉所有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而新播种的小麦正茁壮成长,绿油油的麦苗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这片生机勃勃的麦田,不仅是大宋百姓的希望,更是赵璎珞心血的结晶。

这一天,赵璎珞身着便服,与蒋老四、农部尚书陈敷等人一同来到田间视察。她走在田间小道上,感受着脚下的泥土和周围的田野气息,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

“公主殿下,您看这麦苗长势如何?”陈敷指着一片麦田问道。

赵璎珞仔细观察了片刻,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麦苗长势喜人,看来今年的收成有望再创新高。”

蒋老四也附和道:“是啊,公主殿下推广的高产作物和农耕技术,真是让咱们农民受益无穷啊。”

赵璎珞微微一笑:“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没有你们的辛勤耕耘和精心管理,哪有今天的丰收景象。”

“陈大人,蒋老四。”赵璎珞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来面对着二人,“本宫有一事想要问问你们的看法。”

陈敷和蒋老四见状,急忙躬身行礼:“公主殿下请讲。”

赵璎珞微微颔首,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十年前,宋江起义席卷大宋,震动朝野,你们是如何看待这场起义的?”

陈敷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回公主殿下,当时朝廷财政困难,为了筹措军费,不得已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收为公有,对入湖捕鱼、采藕、割蒲的百姓课以重税。然而,这一政策却使得原本就生活贫苦的农民和渔民雪上加霜,他们交不起重税,又无法维持生计,最终只能铤而走险,选择了起义的道路。”

蒋老四挠了挠头,有些憨厚地说道:“公主殿下,我是个粗人,不太懂得这些大道理。但是我知道,咱们大宋的子民都是老实本分的,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即便日子苦一些,他们也不愿意造反。实在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才会选择与朝廷对抗。”

赵璎珞听了二人的回答,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她点了点头,深有感触地说道:“蒋老四说得在理。民以食为天,只要能让农户吃饱饭、穿暖和点,大宋的社稷就不会遭遇危机。陈大人,蒋老四,你们二人一定要管好农部,为本宫打理好天下的农田。”

陈敷和蒋老四闻言心中一凛,齐齐躬身行礼道:“公主殿下放心,臣等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赵璎珞满意地点了点头,她相信陈敷和蒋老四的能力与忠诚。

她抬头望向远方那片绿油油的麦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只要大宋的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那么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与困难,大宋都将坚如磐石、屹立不倒。

三人继续在田间巡视着,不时地停下脚步仔细观察麦苗的生长情况。

赵璎珞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关于农耕的问题和建议,陈敷则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一一解答。

蒋老四则在一旁仔细地听着两人的对话,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赵璎珞、陈敷与蒋老四三人正欲回宫之际,入内都知王守恩急匆匆地赶来,气喘吁吁地向公主殿下禀报:“公主殿下,金国使者已经抵达开封,现正于驿馆安顿。”

赵璎珞闻言,微微点头,沉声问道:“可知金国使者是何人?”

王守恩回答道:“回公主殿下,金国使者乃是韩昉。”

赵璎珞闻言,微微一笑,心中已有计较。她对王守恩道:“知道了,你且去传话给韩昉,让他明日朝会时再见。”

第二日,天色未明,皇宫门外已是人影绰绰。

群臣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在夜色中汇聚成一片繁星般的光亮。

这些灯笼或圆或方,有的画着精致的花鸟纹饰,有的则简单朴素,只以红纸糊就。

但在这漆黑的黎明前,它们却都散发着温暖而柔和的光芒,照亮了群臣们或忧或喜的面容。

大臣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着。

他们的话语在寒冷的空气中飘荡,与远处偶尔传来的更鼓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紧张又神秘的氛围。

夜色中,灯笼的光芒随风摇曳,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朝会而惴惴不安。

在这等待的时刻里,有的大臣闭目养神,仿佛在默默祈祷着朝会的顺利;有的则来回踱步,似乎想要借此驱散心中的焦虑。

他们的身影在灯笼光的映照下,拉长了又缩短,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

臣们提着灯笼,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他们都在揣测金国使者这次前来大宋的意图。

“听闻金国使者已经到了开封,这可如何是好?”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