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十岁出阁(1 / 3)
魏广德还在奇怪,这个时候高仪会有什么大事上奏,耳中就听到张居正的声音。
“大宗伯奏请太子出阁讲学,说起来殿下也六岁了,是该启蒙了。”
张居正看似平淡的口吻说道,说话间眼睛看着魏广德,眼角一抹笑意映入他眼帘。
隆庆皇帝当初在潜袛时就曾做过安排,说让张居正和魏广德教导朱翊钧,也就是现在的这位太子殿下。
从那时起,还是王世子的朱翊钧就一直称呼张居正和魏广德为张师傅、魏师傅。
这事,内阁几人都知道,即便是六部尚书,也都是知道的。
殷士谵快速看完奏疏后,就递给魏广德,让他也看看,不过满脸的轻松笑容。
魏广德最后看了眼张居正,那双满汉深意的眼睛,打开奏疏低头看起来。
“三代盛事,皆以教太子为急,皇上早建皇储,海内欣戴已逾一载,今东宫殿下睿龄滋长,英断渐开,正趋向未定之时,非肄习诗书,亲近儒贤不足以收歛身心,薰陶德性,且臣庶子弟年及七龄,无不足师就塾,习读章句,矧天子之元子,系国家大本,顾可不及时就学以隆教养之功哉.”
魏广德快速看完高仪的奏疏,说实话,文章说的内容没毛病。
后世小孩读书就是七岁起,这也是这个时代读书人对家中幼子蒙学的时间段,太子快满七岁,此时由礼部上奏,筹备出阁仪注倒也说得通。
只不过魏广德深知,这个时代小孩学的是什么,虽然一开始也上简单的书籍,更多的还是由内臣陪伴读书写字的启蒙教育,并教授太子宫廷日常礼仪。
之后很快就会开始讲四书的内容,主要就是师傅口授《大学《论语《中庸等内容,使皇子对儒家思想有初步认识;同时向皇子陈述天下民情、农桑、军务等内容,使皇子对天下事有初步了解。
而且,按照魏广德以前看到过的每日讲读仪注,太子一旦出阁读书,每天卯时就要去文华殿读书,搞得一个小孩很早就和大明的官员一样点卯。
魏广德从心里是觉得有些残忍的,时间太早。
按照明代《礼部志稿记载太子出阁讲学的日程:每日早朝后卯时,皇太子去文华殿,读《四书《五经及史书等,有侍读官伴读;
在巳时,由侍讲官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再由侍书官教太子写书法。
冬天每日写五十字,其余每日写一百字。
太子回宫午膳后,或休息,或学习骑射。
每天晚上,太子需要“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
可见,明朝的太子是真的早出晚归。
当然,这也是这时代大部分人的作息时间,只不过对于来自后世的魏广德来说,感觉让七岁稚童就在早上五点开始读书,实在太残忍了些。
“高尚书所奏适宜,只是太子年岁太幼,何不等明年,殿下七岁后再议出阁之事?”
魏广德知道,明朝太子的作息时间其实早就定好,不是可以轻易改动的。
就算是高仪,作为礼部尚书,如果在太子出阁读书的仪注上不照抄原本的规定,礼部的侍郎,都察院的御史,还有翰林院的官儿们,都可以借此上奏弹劾。
时间上不能改,魏广德唯一能帮小朱翊钧争取的就是晚些时间上学,哪怕是等到太子七岁再议此事,朱翊钧就可以多一年的玩耍时间。
“魏阁老此言差矣,太子系国家大本,岂可不及时就学以隆教养之功?”
高仪在魏广德开口说完话后马上就答道,“若拖延太子进学,太子在后宫又疏于管教,顽劣不堪,岂不再酿正绝对不可。
而且,就算现在陛下批红,礼部也只是开始筹备,挑选侍读陪侍,真正讲学还要等钦天监定下黄道吉日,陛下下旨。
若是推到来年,怕就来不及,反而耽搁了太子的学习。”
“太子乃国本,不宜耽误了进学,善贷,推迟的话就不要再说了,之前我和李阁老、高尚书都已经谈过,还是让这道奏疏进口入宫,请陛下御览为好。”
出乎意料,魏广德在表达了自己意思后,陈以勤却是开口说道。
李春芳和陈以勤,高仪在太子读书一事上既然已经达成一致,魏广德就觉得自己多说无益,只好点点头,表示赞同。
“叔大、正甫,你们意下如何?”
魏广德点头后,陈以勤又继续开口问张居正和殷士谵的意见。
两人当然不会反对,实际上在座几人,除魏广德外都算是书香门第出身,也是在六七岁开始摸起书本,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
至于这个作息时间,当然是比民间要早许多,差不多提前了一个多时辰。
不过既然是太子,肯定是天下的表率,应该做到民间孩童不能做的事儿,这样传出去才是励志榜样。
而且这个时间段读书,对沉浸官场多年的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所以也不觉得会对太子不好。
不过他们对魏广德在读书时间上提出异议也理解,毕竟魏广德的出身他们清楚,估计魏广德读书的时间就比他们晚,所以才觉得太子应该大点再读书。
在张居正和殷士谵都不反对的情况下,上奏太子出阁读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