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84章 海瑞辞官(3 / 3)

加入书签

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传开了,成为昨晚京官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要怪魏广德不知道向朝廷提出保密的问题,在大明朝设计的制度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需要保密的。

所谓君子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需要保密,朝臣自然知道另辟蹊径上报。

大明朝虽然有“密奏”或者称之为“秘疏”,但这东西其实和正常的奏疏流程没太大区别,早就已经失去了该有的保密。

造成这一切变化的,自然还是因为明英宗登基那时,朝廷的决策权落到内阁手中而生出的变动。

明朝的密奏,如果是阁臣所做,自然可以直接送到御前,一般臣子的密疏则会交由通政司转呈。在明宪宗以前,通政司假使接手了大臣们上奏的密疏之后就会直接将此封密疏的情况登记在案,然后传入内廷直接送呈皇帝面前。

在明宪宗以后,密疏也开始和普通奏疏一样,需要由通政司抄录副本,副本抄录好以后再将密疏重新封好转呈至文书房。

京官的密疏则会投入会极门,会极门也会把密疏情况登记在案再转呈至内廷文书房。

有了抄录再转呈这些程序,秘疏的内容自然不可避免就会泄露。

也就是到了清雍正时期发展的“密折”制度,才从根本上杜绝了泄密的问题,因为装密折的盒子,一般人还真不好神不知鬼不觉的弄开。

大同的奏疏,走的是正规程序,接触的人多了,当然也谈不上保密,因为大臣的奏疏根本就不能实现保密。

而明朝大臣若是写所谓密奏,大多也就是为了走特殊通道,可以加快时间送到皇帝面前罢了。

不过,若是普通事儿也搞成密奏,可也是要受处罚的。

议论就议论,魏广德自然也没上心,反正内阁现在对待此事的态度一致,下面人即便如何激烈反对也翻不了天。

不过今日魏广德进到内阁值房后,听说的第一件事儿就让他大大的惊讶了一把,清流的领袖之一,在南京为官的海瑞居然上了辞官奏疏,人家不干了。

“海瑞因何辞官?”

魏广德有些好奇,自然就要向芦布问清楚,帮他打听这些事可是芦布的工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