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拾一章 地从哪来?(1 / 2)
“陛下,现在不是顾忌颜面的时候!”徐珍着急地说道。
“徐大人,朕是让你来参考以工代赈这件事的,不是让你给朕想办法丢人的。”
徐珍听完顿时无语,看来宁阳果然还是年轻,作为一个皇帝,脸面这东西其实不是很重要的。
只要能化解眼前的危机,坐稳他皇帝的宝座,其他的都不重要。
徐珍不是没想过,以现在朝堂的局面,就算宁阳向天下求援,有没有人,有多少人会响应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他也相信,肯定会有人响应,毕竟现在魏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天下还有很多地方是支持朝廷的,比如江南,这些年就从来没中断过对朝廷的税赋。
而且,这次他们可以把那些没有支持朝廷地方记下来,将来也算是收拾他们的一个理由!
没错,徐珍始终觉得宁阳能做到,不然他也不会提出这个想法。
“看来徐大人对朕的信心还是很足的。”宁阳笑着说道。
徐珍也是老脸一红,看来他的小心思宁阳全都看出来了,不过他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他这么想也是为了宁阳着想。
“陛下龙章凤姿,天纵之才,微臣自然对陛下信心十足。”
“行了,不说这些了。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只要陛下能解决粮食问题,微臣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保证长安不乱!”徐珍抱拳行礼道。
“别动不动粉身碎骨的,多吓人。朕不用你们粉身碎骨,只要你们勤勉任事就好。”
“微臣谨遵陛下旨意,只是如何实施还请陛下示下。”
“朕已经准备了一个章程,你看一下,没问题就照着执行就是。”宁阳说完,从怀中伸手拿出一摞纸。
徐珍接过来一看,他就确定这是宁阳亲笔所写,不是因为徐珍了解宁阳的风格,而是宁阳这笔字太有辨识度了。
说好听一点,宁阳这笔字是独具风格,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太烂了!
这一点不光是徐珍,所有熟悉宁阳的人都认同,孔德玉更是给出了‘雪泥鸿爪’。
宁阳为了这件事发了好几天脾气。
“朕制定的这个计划可以吧。”宁阳一脸得意地说道。
他还是很有自信的,毕竟这个计划可不是他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这是他从他自己那个时代学过来的,当然,也和现在这个时代的特点融合了。
起码宁阳自己看来自己的这个以工代赈的法子非常完美,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向着转移徐珍的视线,这家伙要是盯着自己的字说,宁阳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修建水渠,补修城墙都没问题,只是这开垦荒地就有点难。现如今漫说是长安城,关中也没有荒地一说了。”徐珍看着宁阳的计划书说道。
他其实对宁阳的计划很佩服,如果按照宁阳的计划书实施,别说是三十几万灾民,就算是整个长安城的百姓安置起来都没问题。
只是宁阳这份计划中最大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开垦荒地太不现实了。
虽然说现在朝廷势微,但并不代表国家很穷,或者说那些官僚富商穷。
和绝大多数封建王朝一样,现在的魏国陷入了土地兼并,百姓困苦的局面。
还有一点,就是魏国之前实行的府兵制,府兵制简单一点说,朝廷不用养兵,国家有战事的时候,平时耕种的百姓立刻转变为军队的战士。
而这些府兵不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但要自备铠甲战马和武器。
这种看似合理的制度其实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所有一切的基础就是土地的分配,国家除了按照需要缴纳赋税百姓标准向府兵分配土地外,还要向有战功的府兵颁布赏赐。
赏赐除了军功爵位和金银之外,就是百姓最喜欢的土地。
魏国建立三百多年了,除去府兵,每年都有人口增长,关中的土地早就分发的差不多了。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时候就像现在一样有灾荒出现,普通百姓为了生存下去,就只能将自己的土地一点点出售给地主阶层,慢慢的,地主阶层拥有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后来府兵制度虽然废止,可朝廷官府也拿不出土地分配给新增的百姓。
加上最近几年整个魏国灾荒不断,绝大部分的土地有集中到了地主阶层。
哪怕是现在关中有大片土地荒芜,可那也是有主之地,朝廷也不敢轻易将其定义为荒地开垦。如果朝廷真这么干了,那就是动摇自己的国本。
徐珍这么说也是在提醒宁阳,别看现在大片荒芜的土地摆在那,只要是有人开垦,就会有人跳出来说那是他的土地。
况且,这不是几百几千的灾民,三十几万灾民,如果全都发动起来开垦荒地,长安附近一大半的土地都能开垦出来。
那这些土地归谁?
按常理说,谁开垦的荒地自然归谁,可这些灾民都是有户籍的,等情况稳定了他们都是要返回自己原籍,给他们土地,他们还能大老远跑回来耕种?
给长安城的百姓?
也不合适。毕竟他们没动手开垦,平白获得土地他们倒是愿意了,可那些灾民肯定不答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