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养废的小姨(3 / 4)
远这批优秀的将领。”
“只要当地文武齐心协力,以大明的国力,必然能压服当地,目前的阶段,仍然以消耗为主。”
朱高炽分析道。
取缔了实权贵族,消除了地方阀门,兴起的乡绅地主阶级,比较起来,更为的原子化,优势在于全国一盘棋,能集中力量。
简而言之。
组织力强,国力发展的越高。
那么以古代的人口优势,拼消耗也能拼过所有的势力,也是古代多数如此的状况。
但是有利有弊。
当积弊日深,朝廷财政破产,组织能力败退,那么朝廷就顾不上地方,而地方的原子化,缺乏贵族世家这样的核心,则无力抵抗周边相较而言,更有组织力的势力。
也是早期古代,为何朝廷破产,地方势力还能碾压周边,可生产力发展深化,文明发展强盛,权利更加的下放后,后期的古代,每当朝廷破产,地方上面对周边势力往往无力对抗的原因。
朱高炽可以在西疆七省恢复旧的制度,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权利,形成早期的格局,可危害就是非常容易割据,最后尾大不掉。
其实不怕有问题。
出现问题治理问题即可,最怕的就是无视问题。
一个问题延缓下来,两个问题,三个问题.,当问题扎堆后,问题就无法解决了,成为了国家的导火索。
后世有学者提出,明亡于万历。
思路就是万历时期,数十年的怠政,导致问题集中扎堆了,最终让党争走向不可控,形成了敌我矛盾的死结,双方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明朝后期不光是经济破产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更可怕的是有你无我的政治内斗。
无论古今中外,这种政治内斗带来的都是最大的危害。
更何况明末本就问题丛生。
所以明是必然要亡的,只是亡的时期,太多的意外和形成的各地无主格局,乃至遗留下来的内斗,实在是让人惊叹,哪怕少一样,也不至于亡了天下。
万历用天下社稷来和官员们赌气,实在是无法理解。
自大。
张居正做的太好了。
一直到辽东的大失败,才让万历慌了,连忙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可这时候太晚了,不光是朝廷的格局,包括他的人生道路也走到了尽头。
天启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从最初的不懂,到看清了派系,搞清楚官员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始崭露头角,可惜他死的太早。
至于崇祯。
他的一生,连官员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清楚,换而言之,根本没弄明白政治应该如何操作,停留在普通人的阶段,例如某种谁行谁就上的朴素认知。
谁行谁上的道理谁都懂,可能落实这一点,并不是知道这句话就行的。
所以朱高炽看来。
皇帝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皇帝是世袭。
可皇帝也不能不存在。
稳定大于一切。
那么如何掌握好其中的度就是关键。
奋七几世余烈。
那么后继者如果不是秦始皇,换成别的庸君,只需要一代就能败亡秦朝。
哪怕是七个明君的成果,也能被一个昏君败亡。
例如明朝的战神皇帝。
直接让如日出升,正当烈阳的大明,从高空跌落,斩半而下,对外扩张全方位的退缩,在世界上的格局大退步,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也比他做的要好。
虚君不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虚君也会有弊端。
但是掌握其中的度,平衡好朝廷格局,才是历史必然的方向,无论本身愿不愿意变。
朱高炽分析了西疆七省的形势,以及他在新疆七省的布局。
朱棣已经明白了儿子的想法。
其实朱棣有些看不懂自己的长子。
长子无论在北平还是京城的做法,既加强了君权,可也放权了许多,儿子到底是被文官洗脑了,又或者有自己不知道的想法,朱棣不得而知。
只是呢。
朱棣相信自己的长子,并没有猜忌之心。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长子做得很好,朱棣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曾经想过,自己能不能做到儿子所做到的一切,得出的结论是不行。
治国的才能,朱棣遍观史书,无人能及啊。
有的父亲会打压。
皇家无私情。
不过这一点上,朱元璋不是如此,朱棣也没有要改变的意思,所以不光是因为妻子的病情,还有为天下社稷考虑,朱棣没有要收回太子监国的想法。
环境造就一切。
朱高炽非常满意。
哪怕自己有再多的想法,没有施展的平台,也不过是空想罢了。
也只有洪武朝的太子,和永乐朝的太子可以放手治理国家,真正的监国,明朝中后期不行,历史上的清朝也不行。
向朱棣禀明了近日的章程,朱棣没有意见后,朱高炽离开。
看着长子的背影,朱棣忍不住出神。
儿子太能干了,当父亲的也有压力,朱棣常常想,未来的后人们,会如何评价他们祖孙三人,到底谁的贡献更大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