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二章 召唤再现 前往游湖(1 / 3)

加入书签

众位同学听着杨仓的话语,都呆愣在了原地。还有这种说法,这可是和他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完全不同的一种说法。

然而一旁的马倾海像是知道什么似得,不但没有惊讶,倒像是很认同的笑看着杨仓老爷子。

唐骁峰点了点头,煞有介事地说到:如果是这样,那很多事情就好解释了,历史中充满了迷雾,光凭史书或是考古,怕是很多真像,难以呈现在世人面前啊。师爷,您继续讲吧。

杨仓老爷子点了点头,继续说到: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灭武的层次都比较低,也许是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也许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还来不及,直到赵宋偏安于一隅,由于赵匡胤自己的前车之鉴,他还真是怕武将步他的后尘,虽然说是采取了怀柔的政策,杯酒释兵权,可这整个乱宋三百余年,又有那个时期不是在打压武人,推崇文臣抑制武将,导致这三百年乃至以后民间,对尚武精神都是大大的减弱了。致使北宋灭国。蒙元一统中原。

到蒙元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并不会管理国家,但是他们在灭武一途上却是少有的狠厉。短短几十年的统治时期,对灭武一事可是用心得很,据传在距离大都近的这几个省,对百姓的管制都到了严苛过甚的程度,对于贫困最容易引起民变的百姓,什么十户一把菜刀,柴刀,五户一把镰刀···。元末的时候,在距离大都近的地界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八月十五月儿圆,面饼藏馅把信传。二哥三弟齐伸手,高粱叶儿代刀镰。

割了鞑子夺刀剑,驱赶蒙蛮回草原。同举义旗迎明王,再造汉家好河山···

从一句高粱叶儿代刀镰,可以想象元庭对武器的管治之严苛,也侧面说明元庭对武人的忌惮。如此的话,元庭灭武又怎么会心慈手软呢。

第六次大灭武就是在吴三桂叛族后,引满清入关。自福临也就是顺治入关,到玄烨也就是康熙,到胤禛也就是雍正,再到弘历也就是乾隆都一直在大力灭武。到后来几乎导致中原武脉断绝,所残存下来的也不过是一些残缺不全的传承,其中各家各户武学中大多根本的东西都失去了。

但凡细心点的人就会发现,古往今来,神州大地从来不缺万人敌,万夫不当的大将,这个万人敌,并不单指兵法谋略,很多时候指的是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这些人带领一精英小队,配合得当,队形严整。在对方敌阵当中横冲直撞,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短时间内灭杀对敌阵营的相当数量的士兵,对方就会军心涣散,到这时候如果猛将还有余力,再有三两番冲杀之下敌军就会溃败,乱军阵中取敌人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并不是文学美化。

这一现象无论是典史记载,还是文学作品中,都大有人在。可到了元灭之后,这一现象几乎绝迹了。到明靖难之役后,这一现象彻底绝迹。其中历朝灭武是功不可没的。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热武器横行这片遗弃空间,人们产生了习武无用的想法,可在近身肉搏战中,一身武功的人存活的几率,要大很多了。

这些年,随着世界的表面稳定,大规模的战争鲜见,人们的生活也渐渐趋于稳定,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下,武夫狂勇更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不被常规人群所接受,又被维稳系统所极力排斥。导致再难有人愿意下苦功,历磨炼传承真正的肉搏战技,根本就不用谁再去灭武,真正的武学传承,就将自动消亡在这片遗弃空间人类的记忆中。

杨仓说到这里,满脸的惋惜和不忍之色,看了看眼前在场的年轻人,又摇了摇头······

由于白天下了一天的小雨,天气并不怎么炎热。到九点半以后,阵阵凉意掠过夜色中的村庄。让众人不觉困意袭来。好赖无事,众人商定如果明天天气好的话,大家就一起去古之信泽游览一番。几位老人也很赞同大家的想法。答应可以同行,于是乎一众老少兴高采烈的回屋睡觉,准备着明日之行。

杨焱在东西两个跨院转了一圈之后,见大家都没有什么事情了,也回了自己的住处。躺在凉席上的杨焱,回想着这几天以来发生的一幕幕。似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验证着他在回来的路上,那半梦半醒之间神秘相师所说的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杨焱渐渐的就要进入梦乡。

就在杨焱似睡非睡,没睡吧,还不清醒的时候。就听到在他回老家过石桥时,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你什么时候来啊,我等你等得好着急啊,看着你就在我身边,你却不过来,让我真的有些心痒难耐啊。来吧,来吧,有好东西要送给你,送给你,送给···紧接着一阵玄妙的吟唱传到了杨焱脑海中。

天非天,不信摸着看,万丈穹天无限宽;道非道,了道既是仙,此间大道残不全。

你非你,来历不可言,穹天王传在此间;我非我,九转锦文显,我本你心一执念。

界非界,所定意太浅,皆因认知有局限;宇飞宇,宇宙言太简,点点沙尘扬在天。

有非有,从来不曾见,只在心头一念间;无非无,眼手触五感,莫道玄妙凡即仙。

伴随着声音传来的同时,杨焱就见到,在正东的方向一大片蒙蒙雾霭慢慢的飘了过来。下一刻杨焱出现在雾霭之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