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章 变废为宝(1 / 2)

加入书签

元妮紧紧抓住那东西,终于挽救了它粉身碎骨的命运。

那是一个老咸菜坛子,圆口平底,浑身黑皴皴,散发着一股咸酸莫名的味道。

“哎呦,你们走路也不看着点。”

咸菜坛子的主人,是个中年妇女,她被撞的不轻,一边揉着腰,一边抱怨。

“对不住,我不是故意的。”娘赶紧道歉,的确是她不小心。

元妮一脸笑,把咸菜坛子还给人家,“我们是收破烂的,大娘,你家里有没有牙膏皮,旧报纸?”

“有啊,对了,坛子你们收不收?”

元妮一脸为难,“你说的,不会是这个吧?这是瓷器,废品收购站不收,不过,我可以顺手替你扔了。”

“哎,我就知道不收,那行,你帮我扔了吧,我这就给你拿报纸去。对了,这报纸价格咋算啊?”

“六斤报纸换一斤鸡蛋,或者换别的都行。”元妮指了指架子车上。

中年妇女一看,车上东西还挺齐全,“那行,我把废品拿出来,咱们商量着换。”

“嗯。”

很快,中年妇女就抱了一大堆东西出来。

要淘换这些小玩意,元妮没耐心,正好交给娘去做。

两个女人蹲在地上挑挑拣拣,不胜其烦的讲价钱,最后,终于达成了交易。

中年妇女拎着十几个鸡蛋走了。

在中年妇女的带动下,又来了不少人,还有人拎着破铁锅来了。

忙活了一下午,把剩余的鸡蛋都换出去了。

元妮发现,城里家属院的人,喜欢要鸡蛋,而村民们,则喜欢搪瓷盆,肥皂日用品。

娘谈成了好几笔废品买卖,信心大增,“妮啊,回吧,抓紧点,还得去收购站交东西。”

离开了家属院,元妮娘就要去扔咸菜坛子,“赶紧扔了吧,怪臭的。”

元妮赶紧拦住她,忙活了一下午,就属这件东西最值钱,可不能让娘给扔了。

“先收着,我有用。”元妮说着,就用纸箱把坛子装起来了。

元妮娘点头,“也是,擦洗擦洗还能用。”

娘就是这点好,虽然她啥都不懂,但是肯听元妮的话。

起步阶段,元妮就需要这么一个帮手,不能太有主意,听话可靠就行。

回家的路上,刚好经过废品收购站,元妮就停下车,让娘看着东西,她自己分了几次,把淘换到的废品抱了进去。

刚好,是当初收购铜块的师傅当班。

这位老师傅人挺好,随手翻检了一下废品,就告诉元妮,“分开放,直接上秤。”

牙膏皮,报纸,还有废铁,全都是论斤称。

先称重,再算账。

“……一共是八块三毛钱,小姑娘,我记得前几天你来过啊?”老师傅记得元妮。

“是啊,我村里的,没事就收点废品,以后还会经常来,请您多照顾。”

“劳动最光荣,捡废品不丢人,变废为宝能挣钱,还能响应国家号召,你放心,只要你拿来的东西合规矩,我肯定收。”老师傅笑呵呵。

元妮要的就是他这句话。

她还指着收购站挣钱呢,得跟人家搞好关系。

母女二人回到家,刚好赶上姥爷往家拉砖块。

有钱好办事,姥爷跟隔壁窑厂讲好了价格,今天就把砖头瓦片拉回来了。

大队里的人,都知道陈家闺女离婚了,这是要回家常住。

对于姥爷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说怪话。

毕竟元妮娘是嫁出去的闺女,劝和不劝分,哪有娘家帮着出嫁女起房子的?

但是这些怪话,只能背着陈家人传一传,可没人敢当面说。

因为陈大舅舅拳头大,还爱带着兄弟们上门讲道理。

“桂英,新房子就起在这里,以前这是牲口棚,你嫌弃不?”姥爷乐呵呵的指着老羊圈,让元妮娘定地方。

陈家人口多,早就围着院子修了一圈屋。

只有老羊圈空着,新房修在这里正好。

“不嫌弃,这位置好,坐北朝南,冬天暖和。”

定好了地方,姥爷就开始安排时间,准备动工。

陈家男人多,自己上手修房就够了,外人来了反而碍事。

“那就明天,大不了少挣点工分。”大舅舅提议。

最近活少,就算是上工,也拿不了全工分,村里有些懒蛋蛋,已经在家歇着了。

大家伙都没有意见,修房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趁着晚上没事,元妮把咸菜坛子擦洗干净,回屋仔细研究起来。

从手掌发烫的程度来看,这坛子的珍贵程度仅次于唐青瓷碗。

那么,它究竟是哪个年代的宝物呢?

油灯太昏暗,元妮看得眼发酸。

元妮娘摇摇头,在头发上蹭一下锥子,继续纳鞋底,“收破烂没个够,还细瞧呢?我就不信,这么个破坛子,你能看出花来?”

要是条件允许,元妮也不愿意当着大家伙研究。

可现在的情况是,她们娘几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必须在一个屋地下栖身。

所以,元妮得让大家伙习惯,并且帮她保守秘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