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章 慕容(1 / 2)

加入书签

草堂内,刘裕拿起来惊愕道:“《春秋》不是儒家典籍吗?”

谢玄点点头道:“没错,春秋既是儒家典籍,同时也是一本史书,上面记载的都是春秋故事,自然有很多经典战例。这些例子才是适合未经战阵之人学习的。”

刘裕一点就通:“您是说我该先学着春秋照葫芦画瓢吗?”

“没错。”

“怪不得关二爷喜欢夜读春秋呢。”刘裕哀叹一声道:“没想到还是躲不开儒家典籍啊。”

谢玄笑道:“呵呵,你以为儒家重实务的名声是怎么来的?今天为师就教你精读春秋,《孙子》你自己背会就行,等你经历的战争多了,自然能理解其中的奥义。”

“谨遵师命!”刘裕说了一声,缓缓翻开面前的春秋。

......

晚餐的时候,刘裕又在桌子上看见了刘穆之,不由惊讶道:“道和,你怎么还在?”

“昨天太累,今天休息一天。”刘穆之嘴里扒饭。

“嗯,好吧,年节不远,你要快些启程了,不然晋陵遥远,怕是赶不回去。”刘裕说道。

“知道了,德舆。”

晚饭后,两人又一次盯着刘裕。

刘裕被缠得不行,只好道:“行吧,那就再讲一段。”

......

于是第二天晚饭,刘穆之还在。

饭桌上的对话一模一样,要不是饭桌上的菜不一样,刘裕还以为自己又穿越了。

晚饭后照样讲西游记。

就这样连着过了七八天,刘穆之彻底赶不回去了。

“我说道和,你不会是准备在东山过年吧?”

刘穆之这才尴尬地说出了自己的目的:“西游讲的太精彩了,年节守岁,我想听你讲一整夜。”

刘裕心道:“我去,这读者也太忠实了吧,为了追更连过年都不回家了?”

咳嗽一声道:“道和,你这样不行,小说只是调剂,生活中还是要脚踏实地的。这样吧,既然你回不去了,我老师正在给我精讲春秋,你也来听吧。”

于是谢玄的草堂里除了刘裕谢涣,又加了一个刘穆之。

谢玄倒也无所谓,两只羊也是赶,三只羊也是放,能学到多少全看他自己。

早先接触的时候不明白,直到和刘裕一起吃小灶,刘穆之这才明白谢玄为何对刘裕这个寒门子弟如此偏爱。

这家伙的学习能力过于变态,有时候谢玄只要一句话,他和谢涣还在思考的时候。刘裕就能举一反三,把各种经典战例结合起来。

谢玄第一天就发现了这个特点,自己这个学生好像对于地图,战阵,形势天生敏感,很多例子只讲一遍,刘裕就能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能给出一些很好的建议。

没办法,春秋上的很多东西,像什么假途灭虢,围魏救赵这种例子,刘裕已经学了不止一遍了,语文课,历史课甚至政治课上,老师们都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些例子。

再加上刘裕从小又对历史军事这类东西感兴趣,从小喜欢的游戏也是像红警这种战略型游戏,分析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但是谢玄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刘裕只能分析大环境,对于具体的兵力分配,粮草运输,战兵配置,军队士气等细节问题就漏洞百出了。当然这不只是他的问题,所有没上过战场的人都不会真的了解。

于是谢玄就刘裕的短板开始了因材施教,刘裕也勤奋好问,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录,

详细到从每个小队该怎么配置,武器怎么分发,甚至连营帐门口的旗子该怎么插,具体用什么颜色,都问的清清楚楚,事无巨细。

这些东西都是谢玄年轻时,在楚武帝桓玄帐下担任参军的经验总结,很多细节甚至是在刘裕的追问下,谢玄才能回想起来。

半个月的时间,刘裕就总结了十几万字,东山上留存的纸张都被用完了,这就是后世被称为《谢师兵书》或者《帝师练兵纪要》的前半部分。

“德舆,我感觉看了这本书,起码当个百人将应该是游刃有余了。”刘穆之翻看完毕感慨道。

刘裕一脸得意:“当然,这是我老师所有的经验总结,专门为小萌新准备的新手村练习手册。正适合给你这种从没上过战场的读书人用。”

“道和,这里只是一些细节上的规则,具体的战略战术,还是要依据战场上的具体态势,千万不可学赵括纸上谈兵。”谢玄叮嘱道。

“幼度先生,学生明白了。德舆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深以为然。”刘穆之拱手受教。

“尽信书不如无书?”谢玄看了一眼旁边的刘裕赞同道:“这话对!孙子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明天就过年了,我们三个商量好了,一会下山去采买一些东西。”刘裕笑着道。

“好,你们去吧,今天给你们放假。”谢玄笑道:“正好我那江雪图今日收笔。”

-------------------------------------

秦国,长安城。

宫门外两个人避开人群,在角落悄声说话,这两人正是被秦皇苻坚攻灭的燕国皇室子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