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6章 法学课-海瑞(1 / 2)

加入书签

青州刺史府前庭,二百多名即将上任的监察官汇聚一堂,等待刘裕授课。

州府内的大小官员听说刺史大人要亲自讲课,也都好奇地在两旁的走道内张望。

不一会儿,刘裕穿着一身常服走出。

虞丘进立刻起身大喝:“起立!”

前庭所有人齐刷刷站起:“老师好!”

“都坐吧。”

刘裕说完环顾一下四周,看两旁的屋舍内各位官员探头探脑。笑着道:“想听课的都搬把椅子出来,在里面鬼鬼祟祟干嘛呢?”

刘裕话音一落,哗啦一声,一帮人就搬着椅子出现在了前庭中。

大小官员都有,连正在办公的谢晦都忍不住也搬了把椅子坐在院中。

等人群安静下来,刘裕翻开手中的笔记,清了清嗓子道:

“今天本来是给这些监察官做一下培训,主要讲的是青州官员如何运用律法,审判断案。既然大家都想听,那我就跟你们也说说。

你们之中某些人日后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地主官,所以今天这堂课,你们也要认真记下。”

“是,大人。”

录。

刘裕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人,历史课上老师讲过,这个人曾经上书骂皇帝,上了大名鼎鼎的《治安疏》,把嘉靖帝骂得吐血,最后吞金自尽。

他就是海瑞,字刚峰。好奇之下,刘裕细细了解过这个人,发现海瑞当初的治安疏虽然引起了很大的舆论,但是对于嘉靖朝的影响其实不大。

但是海瑞这个人对于整个华夏的法治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他就是明朝法学界的王阳明,是华夏古代法学的集大成者。

他依靠自己多年断案习惯,总结出来的《海瑞定理》也成为了古代法学的巅峰。

“对于律法的研究,我自己并没有那么深刻,但是有几条公论,需要大家坚守,它是来自一位法学先哲,名叫海瑞。”刘裕缓缓开口。

“也许你们不知道他的名号,这个不要紧。今天我们所学的就是他生平断案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认为非常符合我们现在青州的情况,你们要牢牢记住!

想要学习海瑞定理,那么手下就要秉持一颗公心,所以我们先讲第一条‘公平定理’,这是实行海瑞定理的前提。在座有没有做过地方主官的,

起来给大家讲讲,你当主官时遇到民事纠纷,究竟是怎么判案的?”

庭中众人面面相觑,青州刺史府的大部分官员都是从铁壁营转业过来的,当过主官的少之又少,真的当主官的现在都在外地任上。

“大人,我做过。”兼任城阳郡太守的谢晦举手示意。

刘裕笑着对谢晦道:“宣明?那你给大家起来讲讲。大家欢迎!”

掌声停歇,谢晦开口道:“审狱断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息讼’,也就是使百姓平息纷争,所以,词讼作四六分问,方息得讼。

若给原告以六分理,亦必与被告以四分。与原告以六分罪,亦必与被告以四分。使二人曲直不甚相远,可免愤激再讼。”

刘裕怕这些泥腿子听不懂,开口解释道:“谢晦这话其实算是历代亲民官的共识,收到状纸,不论是非曲直,都是原告被告四六分。

举个例子,以骗钱为例。

一个诈骗犯骗了好人十两银子,好人告到官府,官府最终判定,骗子骗人固然有错,但好人你自己傻也应该承担结果,

所以被骗的金额好人拿六两,骗子拿四两。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何?当然是为了息讼,所以像和稀泥这样“平事儿”,以免两家再告上来。”

“哦,原来如此。”

让谢晦坐下之后,刘裕板着脸开骂:“我想说的是,用这种方法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历代官员都是无能之辈,败坏天下的蠹虫!”

“额!”刚刚还得意的谢晦瞬间面色涨红,其他人也愣住了。

“律法是什么?律法是道德的底线,是社会的准绳,维护律法公平,就是在维护朝廷政府的形象,维护百姓的民心。

四六分问,这特么不是在鼓励犯罪吗?试想一下,你丢了十两银子,抓到了小偷,结果到了官府,你还要倒赔小偷四两。

这还有天理?以后谁特么敢这么审案,你们作为监察官,就给我把他当堂拿下,青州不需要这么无能的官员!”

“是!”

见将军怒气冲天,二百多位预备监察官马上起身应诺。

等所有人都坐下:刘裕翻开笔记第二页道:“

‘息讼’不等于‘畏讼’!四六执法,虽止讼于一时,实动争讼于后。因为理曲健讼之人得一半直,缠得被诬人得一半罪,下人揣知上人意向,讼繁兴矣。

司法的功能就在消除社会的纷争;但息讼不等于“畏讼”,也不能“和稀泥”,真正有效的“息讼”就是要在全力听讼的基础上依照案情是非曲直严格执法,

“和稀泥”注定引发好事者的不当利益追求——健讼!只有公正的司法才会真有效率,公正裁判会减少机会性诉讼!这是学习海瑞定理的前提!”

“刷刷。”

场中五人说话,都在静静记录刘裕的讲话。

刚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