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记忆偏差(2 / 2)
随意的填报。
甚至有可能同时收到2家以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样搞定教育部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走最好的一份。
因为没有互联网,那就给自家孩子改个名字。
毕竟过去出生日期都是瞎填写的,甚至真实年龄都可以轻松造假。
有了录取通知书、有了改完名字后的身份证、再把学生档案(基本上都是初三才开始写的一点点资料,甚至很多学校的档案资料压根不存在)改一改。
这样就成功的狸猫换太子。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是这个样子。
毕竟这会也没有人生导师。
底层人怎么会知道这种操作?
初中升高中,都要剔除到三分之二(连职业技术学校都很少)。
上大学更加严峻。
李璞过去的成绩,不能说很好,也不能说很差。
基本上就是中等水平。
于是父母为了保险起见,听从李成功的意见,就报了一个大专。
这里的大专不是以后的大专,不是低文凭的“垃圾回收站”。
包括在过去,农技学校(高中)也不是贬义词。
而是重点大学的定位是,高等学府+研究院的组合。
大专(大学)和农技学校(高中),则是直接注重实践,然后参与社会工作。
估计很多人一脸懵逼,还是不懂。
但对应古代的学士地位,大家就理解了。
古代科举做官的3道分界线,都是具备合法做官的。
科举等级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
对应考试结果,诞生的人才就是:秀才、举人、贡士。
其中,贡士又可以叫做进士,是具备入职最高权力机构的核心。
而举人,最多抵达类似于副省级的单位,通常是县一级起步。
至于秀才,最喜欢被人调侃为“酸秀才”。
还有一个别称“秀才公”。
“公”,在古代是尊称,基本上享有国家补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