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晋江独家(1 / 2)
*
这一届新兵去了东北。
只有一部分特长兵,留在了江南本地。说是本地,离沪上也有百多公里,五一挂着边儿,勉强算是特长兵。
出发那天,征兵处敲锣打鼓,红旗招展。
军用大卡车排成一列,拉着帆布蓬。
新兵们列队集合。清一色的草绿色军装,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神气十足。五一站在队伍里,也穿着草绿色军服,戴着大红花,脸红扑扑的。
田大旺和孙梅英都去送行,挤在人群里。
看到五一,激动地挥着手。
五一故作镇定,随着队友们上了车。
卡车开走了,孙梅英的心里空落落的。
她回到家,在屋里走来走去。实在忍不住了,就一屁股坐在五一的床边,揪着枕头。还红着眼圈问:“大旺,五一啥时候放假啊?”
“梅英,娃娃刚走,得年过后才有探亲假……”
“那咱过去瞧瞧?反正离得不远……”
“梅英,新兵训练很艰苦,哪有时间会客啊?再说,影响不好,咱可不能拖后腿啊……”
田大旺故意加重了语气。
他也挂念着五一,可五一去了部队上就是军人了,不能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
孙梅英不言语了,就捧着“全家福”看起来。
个娃娃,小苗不在家,五一也走了,只剩下子了。本想着让子也去当兵,可忽然间就舍不得了。
“大旺,等子高中毕业,无论如何得留在身边……”
“梅英,子才念初,离毕业还早着呢!”
“早什么早啊?那不是一眨眼的功夫嘛?”
“梅英,不要瞎操心,国家会安排的……”
田大旺嘴上说着,心里也没底儿。
大学停止招生了,年后是个啥情况真不好说。这几年,中学毕业的学生那么多,都圈在城里等待分配,可工厂企业招工名额有限,哪里安排得了?
一届又一届,越聚越多。这么下去,可是个问题。
孙梅英心说,不能光指望着国家,自己也得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提前退休,让子顶岗。
*
到了年底,政策出来了。
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往届毕业生,都号召下乡,在农村锻炼个几年再回来。大学教育也有了新构想,学制缩短,以理工科为主,从工人、农民、知青中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学上几年,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让知识跟生产相结合,一改过去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弊端。同时,给工人、农民开辟了一条路子,有机会进入大学课堂,像知识青年那样,继而打破了阶层壁垒。
“大旺,以后想上大学,就得先当工人、农民?”
“是啊,或者参军,从部队上考试……”
“那让五一好好复习,争取考上大学……”
要说,五一很幸运,赶上了征兵。
“上山下乡”的政策一出来,参军入伍是最好的出路。部队上学校条件比较好,选拔也很公平,只要表现突出,都可以参加文化课考试,通过后就有机会上大学。
这个政策,影响很深远。
不过短短几年,全日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工厂办职工大学,地方上办农业大学,还有各种技工学校、农机学校、卫生学校、畜牧学校,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
知识面扩大了,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当然,不利因素也有,考核没个统一标准,学员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引发了一些问题。
而目前阶段,教育革命提上了日程。
夜校恢复了,田大旺继续上课。他要拿下大专文凭,不能半途而废。
孙梅英工作一忙,就没心思学习了。
她把业余时间用在了织毛衣上。小苗的,五一的,子的,还有冬子和梅子的,一件接着一件,就像毛线不要钱似的。
远在营区,柳冬生收到了一个包裹。
打开来,是一件蓝灰色圆领毛衣。孙姑姑说,这是生日礼物,穿在里面暖和。
柳冬生没舍得穿,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再过几天,就满二十五周岁了。
他想等小苗回来。
小苗走后,就未收到来信。父亲说外派人员任期不确定,一般是两年。也就是说,等到明年小苗就回来了。
柳冬生盼望着。
他在心里打好了草稿,等见了小苗,就说出来。
这点心思,自然瞒不过家里。
那天,冬子跟柳进原一打听,柳进原就猜到了。可他装着不知道,只是跟苏红霞挤了挤眼。
自打小梅翻出了冬子的宝贝,他们就明白了。高兴的同时,又有点担心。冬子跟小苗离得那么远,见面可不容易。短期还好,长时间哪行啊?
柳进原想起了江立峰。
按说,冬子转正后,就要去京城。
可一年过去了,还在营区呆着。
柳进原觉得挺好,只要上面不点名要人,就留在基层好了。听说,江立峰靠边站了,选拔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