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4章 晋江独家(1 / 2)

加入书签

*

年货都备好了,就等着过年。

田大旺见小苗回来了,打算按计划行事。

他跟孙梅英回老家探亲,大年初二就走,说要在家乡住一阵子。

忙了半辈子,终于有时间了。

田老汉和袁氏都健在,一个八十七,一个九十二,都是高寿。拿袁氏的话说,“这是享了新社会的福,不然,咋活这么大年纪?”

二老心满意足,可田大旺有些愧疚。

这些年工作忙,顾不上家里,只是经济上支援一下。让爹娘来沪上住一段,始终不肯。说:“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就不跑远路了……”

田大旺知道爹娘迷信,怕万一病倒了,在外面回不来。

田老汉说:“城里搞火化,把骨灰装在一个小匣子里,那样哪行啊?还是咱农村好,想埋哪儿就埋哪儿。俺跟你娘把地方都选好了,就在朝阳的坡面上,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水好着呢!”

农村讲究风水,早些年破除封建迷信,可这这几年又抬头了。

上次回去,看到家里摆着香案,燃着香火,供着神仙。村里还有算命的,跳大.神的,村民们都信以为真。

田大旺皱了皱眉头。

这是做什么?村里也不管管?他想发火,被孙梅英拦住了。

入乡随俗,不要惹人家不高兴。

他压下了火气,可心里不自在。

学习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进步了,又回到老路上了?可大环境就是这样,社会风气变了,治安没以前好了,小偷小摸,还有赌.博的,犯罪的。

“这些人就得送到沙漠里,种树,劳动改造……”

常年在外,田大旺对家乡有着特殊感情。

他找到田秋山,问问情况。

田秋山也很落寂。

他干了一辈子支书,忽然之间大队取消了,变成了村委会。集体的都变成了个人,不用开会,不用吆喝着出工,也不讲究学习了。公社也变成了乡镇,不再搞评比,不再争先进,也不再搞大会战了。

这就是包产到户后,农村发生的变化。基层组织瘫痪了,没人再服从领导了,对那些不良现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着没看见。

“大旺,今非昔比,咱们都老了……”

那趟回来,田大旺半天缓不过劲来。

他想起了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改造完成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治安良好,家家户户连门都不用锁,可谓路不拾遗。坏分子都被抓起来了,没有小偷小摸,群众也起着监督作用,组织性、纪律性都很好。

可现在呢,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思想却滑了坡。

他问小苗:“小苗,你说,爹是不是落伍了?”

“爹,您没落伍,是时代变了……”

对农村秩序的崩塌,田小苗早有预料。

包产到户后,集体农资被瓜分一空,就连小手扶的车轮都被卸下来,抱回家去了。农户们各干各的,精耕细作,热情很高,粮食产量也提上来了。

可是,从大集体到小家庭,是进步还是退步?

本来,七十年代中期,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队里有拖拉机、抽水机、收割机、插秧机、打谷机等等,采取半机械、半人工模式。可现在,大地块分成了小地块,机器用不上了,也没人保养,风吹日晒,就变成了一堆废铁。

为了提高生产,农户们养大牲口,用来耕地、推磨,一下退回到了农耕时代。这种状况持续了近三十年,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有联合收割机,自南向北联合作业,农民们才从手工劳作中脱离开来。

农田水利设施也是如此,吃着老本,没人去修缮,以致于破烂不堪。直到提倡“青山绿水、振兴农村”时,才慢慢恢复。

不过,脱离了大集体,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过去被绑在土地上,现在想干涉就干啥。农闲时分,套上小板车出门拉货做生意,挣几个零花钱。乡镇企业也搞起来了,名义上是集体的,可承包之后就变成了个人的。没人再提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不挖墙脚就算不错了。

转型阶段,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经过两年的调整,田大旺终于适应了。不管咋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最大的贡献。

收拾好了东西,田大旺跟柳进原打了个招呼。

柳进原也想回去看看,就商量着一路。

“人多热闹,路上也有个伴儿。”

他跟进军一说,柳进军自然赞同。

退休了,没有公务缠身,早就想回去看看了。

孙玉华和苏红霞也没意见。娃娃们都大了,没啥可操心的了。就是农村条件不好,得忍耐一下。

田小苗本打算休息,可看到长辈们兴致这么高,也想表示表示。

她问柳冬生:“哎,咱们也回去瞧瞧?”

可是,柳冬生忙着值班,脱不开身,就把回去的日程搁在了暑假。

“到时候,带上甜甜和茂茂……”

田小苗也就说说,可以拿这个当借口。

这是一点小聪明,没人挑得出毛病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