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章 是非功过(1 / 2)

加入书签

【咳咳咳,别想歪,别想歪,别一听关系一个情字就想到那些风花雪月的事。张居正的“夺情”是因为按照自来的礼法规矩,父母过世,当官的须得丁忧在家守孝。 “夺情”也就是“夺服”,都是指丧期未满,除掉丧服,出任为官的意思。】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此时刚刚推行改革不久的张居正按制该回家守丧二十七个月。然而,按当时的局势,张居正可以离开吗?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是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大权在握,绝没有所谓的万历新政。那么张居正一走,所谓的新政还能继续推行吗?】

【但凡不蠢的人都明白,张居正现在不能依制回家守孝,否则必将让张居正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化为灰烬。事实是张居正也确实那么做了,虽然是和万历帝唱了一出戏,以皇帝离不开他的名义夺情,让张居正继续在朝中主持新政。】

【可这样一来,哪怕是从来对张居正没有多少意见的人,在夺情的事件后,面对依然在朝堂上主持政务的人,一时间都开始质疑张居正。毕竟忠孝二字,从来都是儒家对于人们的要求,张居正这番作为,无异于亲自将最大的把柄递到别人的手里,让人借此机会将他拉下马。】

【好在,此时的万历帝对张居正还是信任更多,因为他的信任,纵然无数人道张居正的不是,张居正受尽天下非议,为天下人所不耻,他还是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推行新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或许会说,张居正此举实在不妥当,他这不是自己把自己给坑了吗?完全是把原本的路人缘给败得一干二净。可是,当时的局势,果真会有人给张居正二十七个月?又会在二十七个月后,有张居正再次回到朝堂上的机会?】

【万历新政,张居正触及了所有人的利益,可以说,当时的张居正完全是各方面不讨好的想方设法救大明于难。 “考成法”自不必提了,让多少官员丢了官位?清丈全国的土地,又损及了多少达官贵人,乡绅他们的利益?处处不讨好的做法,导致张居正的敌人几乎存在于各个阶层。这些人一但找着机会,他们会给张居正翻身的机会?】

【无时无刻不希望夺回属于他们的权,他们的田,他们的利的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给张居正出手的机会,但他们绝不会给张

居正第二次同样的机会。张居正显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纵然为天下不耻,他也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退。】

/>【变法之人,早有舍身的准备,不过是为人诟病罢了,张居正自问为大明能做的都做了,未来,多这一件事不多,少这一件事不少。相比起他损及于别人的利,孝与不孝,反而显得无足轻重。】

其实,所有听着沈悠说起张居正夺情这个事,但凡不蠢的人都知道,张居正处在那样的位置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国家之利和自己的名声之间做选择,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张居正主持新政不容易,到了现在,但凡张居正敢退一步,之前他的付出都将付之东流。

作为有作为的君王们,都能明白张居正的选择。

“大明啊,真是人才济济。”秦始皇控制不住的犯酸。没办法,谁让他缺人!

【说到现在,免不了有人觉得我在帮着张居正说话,张居正哪有我说的那么好。要知道鼎鼎大名的清官海瑞在张居正主政的时间里,并不受重任,这样一个清官张居正都不用,可见张居正不过如此。】

【清官啊,不贪不贿,如果在洪武帝时,洪武帝肯定高兴有这样的清官。可是看看海瑞的政绩是什么?为官最重要的就是断案,明史有载:“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换而言之,为一方官吏,海瑞不能明察秋毫,以一己偏好而断案。应该?】

又被拉出来的朱元璋刚想说,清官都有问题,结果听到海瑞断案的准则,朱元璋黑了脸。

【对,海瑞是清官,我们提倡官员清廉,也认可海瑞的清廉,但海瑞为官期间,既不思改善民生,也不想让地方经济增长,这算是什么?算不算不为?诚然,海瑞也是大力推行“一条鞭法”的人,但是相比他为官的不作为,每当一个地方的官就以一己之力拉低当时的经济,试问,这样的人但凡不是要将他束之高楼,当个吉祥物,谁用?】

【张居正主政时,无论多少人举荐海瑞,张居正就是不肯起用海瑞,这也成为张居正为人诟病的一件事。然,身为辅政大臣,张居正既然推行“考成法”,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整顿吏治,让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下去。以当官考核的标准,清廉是唯一的准则吗?为官不能伸张正义,不能造福百姓,带动地方经济,让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人?】

【任人唯才,张居正要的是能吏,是干吏,能让百姓过好日子,能让天下太平的人。所以,纵然那样一个人贪点小钱,有各种各样的毛病,都没有关系。】

br />一干皇帝们听着也觉得可以,毕竟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唯有朱元璋脸上一阵青一阵红。要说对官员苛责的人,他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总有一种沈悠无时无刻不在内涵他的感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