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君明臣贤(1 / 2)
沈悠感应不到秦始皇的怨念,此时此刻,她继续说起房玄龄, 【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在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就连唐高祖都对他赞许有加,对侍臣讲: “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说话的艺术,显然房玄龄是个中翘楚。就这样一个办事靠谱,又会说话,对李世民更是忠心耿耿的人才,又怎么能不让李世民委以重任。武德九年,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属,房玄龄也在其中。房玄龄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须知作为一个男人,自有鸿图之治,选择在各分割势力中选择李世民,绝不可能是房玄龄心血来潮。运作十余年,见识到李世民的才能的房玄龄,也断不会让自己的一切功亏一篑。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逼迫唐高祖退位,不仅是李世民为了皇位要去争,何尝不是跟随在他身边,随他一起打下天下的人一致达成的共识。】
【唐朝时的环境,门阀世族,那可是几个世族联合在一起就能达到改朝换代目的之后的时代。诚然,隋之后,这种影响力相对弱了一些,但门阀对朝廷的影响依然很大,大得就算是唐高祖和李世民成为皇帝,也依然忌惮。关陇贵族这四个字所代表的份量,是皇帝必须要避之锋芒,不能轻易动手。】
提起关陇贵族,无论是李渊或李世民都脸色微变。
很多事其实他们并不想过多提起,但他们坐在皇帝的位置上,看似风光,实则不然。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可取代杨氏,一个不慎很有可能也会被人取而代之。关陇贵族,他们为此得利,也不得不提防会有别的人也因此得利。
杨坚同样也黑了脸,他怎么会不知道关陇贵族是什么。他们的影响力之大,杨坚何尝不得小心忌惮,在他眼前的李渊也是属于那一个集团,这也是他不能轻易下达杀李渊性命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为了自己,在他身后的势力也各有各的图谋,这就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房玄龄因功进爵为刑国公。李世民赞其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这是对房玄龄最大的肯定。也让房玄龄更清楚的知道,他遇上了明主。李世民登基,也终于可以让他大展拳脚。房玄龄精通
典制政令,贞观初年,天下初定,朝章国典都不完备,他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务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所制定,在当时为世人所赞誉。】
【不仅如此,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隋朝的苛酷刑法,这就成了根据《武德律》修正出来的《贞观律》。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的变动。由此可见房玄龄的能力。】
提起律法,秦始皇觉得这种事他应该是有最有发言权的吧,大秦的律法涉及百姓生活的每一处,从耕种到收获都有相关的内容。这《贞观律》是怎么样的?看情况颇得好评。
【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房玄龄,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
【李世民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而且提出“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房玄龄忠实贯彻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贞观时中央“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共六百四十员。”想想宋朝冗官,一个人能做好的事,分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去办,造成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大,人民负担重。唐朝在他们之前,看看唐朝是怎么办的事,他们有那点学习的态度吗?】
突然又被骂的宋朝一干人,哪个都不敢吭声,谁让他们做得太差劲,有试卷让他们照抄都抄不好!
提起冗官这事,秦始皇扫过自己的臣子,官是不多的,但能帮他把事情办得漂亮,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就没有几个,再次郁闷。
杨坚大概数了数中央现在有多少官,最终可以肯定一点,他的官挺多,但也不算太多,算不上冗官。但这值得夸赞吗?
【房玄龄不仅作为良相典范,更负责修国史,编纂《晋书》,在他为相期间,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于贞观三年改封魏国公。又在贞观九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留守京师。不仅如此,他的女儿嫁为韩王妃,次子房遗爱更是娶了唐太/宗的高阳公主。房氏一门显贵至极,但房玄龄却依然谨
言慎行,不曾炫人傲物。】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征辽东高句丽,带上了太子和众多朝臣,命房玄龄留守京城,为了让房玄龄便宜行事,李世民让房玄龄遇事不必请示他,直接处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