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第 86 章(1 / 2)
这封遗书上说, 郑喆在年关将至时发现惠嘉大长公主私下调派兵将来长安,他用驸马身份探查后得知长公主要与人密谋造反。
郑喆自觉人微言轻不能改变公主心意,唯有孤身去皇宫去给先皇和先太子报信, 临行之前写下这封遗书, 若是他不能阻止事态发展, 那留下这封书信也算有个交代。
当年那场祸事长安城的人全都记忆犹新, 一场宫变让长安血流成河,惠嘉大长公主虽然控制住了局势,可驸马却不幸罹难。
可若这传单上所言不虚,那当日除夕逼宫、血洗太液池的不是废太子而是大长公主!
先废太子是被诬陷、皇室诸人都是被公主谋害, 驸马郑喆恐怕也是劝阻不成反被妻子残害。
其实当初就很多人传言这场谋逆先废太子是被冤枉的,毕竟先皇对先废太子当时宠信有加,先废太子造反的理由其实说不过去。
可当时惠嘉大长公主的雷霆手段太过可怕,这种质疑声硬生生被压下去了。
如今驸马郑喆遗书被翻出来, 不管这遗书是真是假它已然把长安的风又吹了起来。
很快又有了新的传言,惠嘉大长公主当时已经油尽灯枯,她把皇室正统血脉一夜之间尽数屠尽, 就是为了给今上铺路。
熙兴帝的帝位来路从来就没少过质疑声, 可这次却不一样,以往大家顶多说他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 比如蜀王造反就用的这个旗号,熙兴帝几个活着的兄弟母族出身都比他高贵。
可现在却直接将他和谋逆篡位联系在了一起, 这可是诛心之论。
最可怕的是郑喆这封遗书在多方查证后, 有人给出了原件,它是真的!
尽管这件事在事发后, 朝廷想努力压下去, 可流言蜚语仍旧不断席卷蔓延。
时知听到这个消息, 她终于把惠嘉长公主的事最后一环衔接上了,多么熟悉的套路啊,郑氏旁支与嫡枝疏远不和,转而投靠朝廷被圣上选中其最优秀的子弟配给最得宠的幼妹。
郑喆投靠荣安太后不是他有什么把柄被拿捏,只怕是他假装有什么把柄透给荣安,荣安和惠嘉争斗多年,郑喆游走在两人之间平衡她们的局势,以此消耗大良的国力,也以此为郑氏谋取更多利益。
这个局少说得是三十年前布的,那会儿郑黛的父亲还活着,看来郑氏从那时候起就已经开始谋划了。
郑氏应该是看出先皇软弱,不能亲掌权柄,所以把宝压在了惠嘉长公主身上,而后郑喆假装为荣安太后效力,只要在两人其中一个占上风那么他就负责帮另一个压过去,这也导致荣安太后和惠嘉长公主掌政期间朝堂党争越来越严重。
荣安太后去世,惠嘉长公主就不能独存,所以原著中惠嘉长公主被设计诛杀了,只是今生有了时知和崔教授这两只蝴蝶,剧情偏离轨道惠嘉长公主没死透,郑喆提前暴露,可他临死前还是留下一道大良的催命符。
如今郑氏和朝廷只差一步就要撕破脸了,这道催命符也就用上了。
果不其然,郑氏的大儒出了一篇“问情书”,文中言辞犀利的质问朝廷已故驸马之事是否属实,驸马虽是郑氏旁支,可仍旧是郑家子弟,出了这等事郑氏有责任和义务替天下人问个明白,也替同驸马一样在那场宫变罹难的人讨个公道!
随着郑氏的起头,好多宗室与权贵诸侯也纷纷发表了质疑,没用一个月已经有十几路势力扬言要去长安讨个说法了,这其中就包括云州荀氏。
大良这次真的要天崩地裂了。
时知看着势力分布图,她心里发沉,这比她预想的要快很多,郑氏出的这步棋太过让人猝不及防,她的计划被打乱了一些。
时知现在决定临时改变计划:“让叔祖跟着海船一起回清河,船队回来后不去江南改停在桐州附近海域,回来后让他们坐小船靠岸,海船等过两个月再说。”
“把桐州地界咱们查到所有势力的暗桩全都拔了吧。”她现在人手要收紧,没有心力再应付那些眼睛。
崔玉烟也从军营回来了,时知与他在书房谈了半个时辰,而后他一脸沉重的离开了。
桐州与冀州、燕州、并州一样,没有诸侯势力,大多都是世家与豪族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原本出了郑喆遗书这事儿桐州刺史与防御使的态度却一直模糊,他们短时间内大概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毕竟如今熙兴帝被扣上了“伪帝”的帽子,就算要追随朝廷你都找不到个正经理由。
但等各方诸侯表态后,靳忱在第一时间就把桐州戒严了,各地驻军都开始离开军营巡视,此刻有兵在手才有话语权,桐州这会儿都在看他的举动。
时知看到靳忱的举动,她让崔玉烟先暂时按兵不动守好清河门户,如今桐州并没有乱,那她就继续养精蓄锐、暗中布局,等过段时间靳忱抗不住了再说。
她此刻关注点在燕州和江南上,郑氏一反,卢氏必然要掌控燕州掌控才能有资本跟着郑氏图谋,而江南就有些麻烦,南部闵州、西部湖州都有诸侯对它虎视眈眈。
这些年江南少战乱,鱼米之乡、商业发达,已然成为大良最富庶的地区,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