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平平无奇”贞观之治(3 / 5)

加入书签

谐无朋党之争,无勾心斗角之乱。

风清气正,各展所长,一心向上,政治清明。

军事强大,无后顾之忧,吊打外敌,万邦来朝。

群策群力,这个国家一片祥和之相,蒸蒸日上,一切都达到了良好的平衡。

就像仙幕所说的那般,贞观之治,是治世的标准答案,李世民,是做皇帝的标准范例。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时代可以幻想,在唐朝之前,古代的老百姓和士族们生活不如意了,他们最就喜欢YY的理想时代就是尧舜禹时候。

但自从唐太宗开创了唐朝,形成了贞观之治后,我们华夏诸位老祖宗们最喜欢YY的理想时代就是大唐盛世。

古代官员们若想拍皇帝老儿们的马屁,以前是类比这个皇帝是类似尧舜禹的圣君,受万人敬仰,后来就是类比这个皇帝是‘小太宗’,甚至许多治世也被称之为有‘贞观遗风’。

或者就像历史上的诸位臣子,了解贞观,爱上贞观,就连站在权力顶端的丞相都得赞叹一句:愿为五陵薄幸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李世民证明了天才的上限可以如此之高,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凭借一己之力让我们相信了尧舜禹是真实存在的,人间‘圣君’是真能降世的。】

熟悉的诗句,让王安石知道仙幕在说的就是他。

王安石苦笑,悄声道:“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若是能够贞观年间自然是最好,几文钱一斗稻谷,何愁稻谷?生不逢时啊,生不逢时!”

王安石身边人并不知晓这句诗就是王安石所写,毕竟并不是每首诗都能够做到人尽皆知的,更何况,在他们宋朝,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希望托生在贞观。

“太宗登基短短二十四年,就让中原站立在各族之巅,与那四百年的残败、分裂、混乱形成鲜明对比。”孙少述叹息,他何尝不知道好友内心的苦楚,他们都曾努力过,想让大宋也像大唐一样能大气磅礴、包容寰宇,在拥有富裕民生与灿烂文化的同时带领中原站立在各族之巅。

但想到大宋每年给外邦送的岁币,他们就无力再谈其他了。

大宋若想像李唐一样成为让华夏历史上让人永远怀念、崇敬的时代。

除非太宗再世。

王安石与好友想到一处去了,他悲鸣:“太宗少年英雄,乃济世安民仁德之君,为何不能再世啊!”

贞观,那是一个能有志之士自由为国效力而不惧背刺的时代。

哪里是想念贞观年,是想念那个历史罕见有魄力,有能力,心胸开阔,虚心纳谏的政治军事双开的帝王罢了。

【贞观之初,李世民就勾勒出了自己心里的国家蓝图:“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8」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见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知道“盛世这条辉煌的路,不是用金子粉饰出来的,是用最贴近民众的砖石一米一米向前铺就的。”「9」

知道恢复吾民族之光荣,吾民必以馨香祷祝以待之。

想要成就不朽的王朝,过分压榨百姓不可取,急功近利的军国体制不可取,独断专权的残暴统治不可取。

政府要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关注生产,皇帝要勤政爱民胜似亲子,虚心纳谏,大臣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以上这些可以说是贞观年间君臣上下一心认同的治国理念。

作为历史认同的军事家与政治家身份,伟大的唐太宗还是个彻彻底底的理论家与实践家。

他带领着贞观群英,不断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探讨治国之道,综合分析尧舜禹夏商周秦汉的历代君主现象,分析在两千年中形成的名家经典。

他们发表观点,终于形成了切合实际的治国理念,这个理念可以说是农耕社会、人治时代最佳的治国理念——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需重民。

以文德治国,以民为本,藏富于民,如此,大唐的统治才能更加稳固。】「10」

仙幕展示出贞观君臣商讨的日日夜夜,从视频中甚至可以看出,贞观君臣的治国理论不只是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讨论中形成的。

怎么形成?是李世民在十七岁前看各家经典有所感,是李世民在十七岁后南征北战有所悟,是被封为天策上将后与文学馆十八学士的交流,更是在登基的实践中肯定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看了这个皇帝,众帝王看向自己的继承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家天下的帝制时代,选择一个帝王就相当于选择了国家的国运。

第一次领会到唐太宗文治功力的刘彻兴叹:“皇帝的个人品质和才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不得不承认,老百姓无不盼望生活在明君的时代,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不外乎如此。

刘彻看向刘据,他真诚的希望自家儿子是明君。

感受到老爹视线的刘据默默挺直腰板。

他刘据,可以!

其他臣子的感叹不比刘彻少,桑弘羊惊叹:“仙幕这是在展示完秦王李世民武功天下无敌后,又来展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