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二章 王家情况(2 / 3)

加入书签

学子,心中十分忐忑,资料是他带来的,其中有什么不对,没人比他更清楚,更甚者他带来这些资料的原因本就不单纯。

王士誉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在此之前,王父其实家境贫寒,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但为人颇有能力,也有些胆色,在考上进士以后,又考入了翰林院,留在了京城,成了一名京官。

为人还算嫉恶如仇,性子也颇为圆滑,在京中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官员。算是高不成低不就,若是这么继续熬下去,说不得哪天按照资历,也能成为朝廷大员。

只是在唯一的儿子考入求知学院后,机敏的王父顿时发现了,这所学院的条件简直是得天独厚。王父自认自身条件不差,和与那些出身大族,偏偏又不如他却爬上高位的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更重要的是,王父没有人脉,王父不是忘恩负义之人,他考上进士以后,对糟糠之妻没有一丝嫌弃,也不肯让妻子退位让贤,另娶一个家世不错的妻子,借助岳家的资源爬上高位。算是一个难得有情有义的人。

当然这不是说王父真的就是个风光霁月的君子了,世人都有自己的**,只是大多数人都会克制,且有内心的准则存在,不会肆意妄为。王父就属于这种。

王父如今已经人到中年,昔日年少时的热血冲动早已消失不少,故而为自己和家人打算的更多一些。

而当初求知学院招考时,王父直觉是个机会,他觉得自己可能无缘在朝廷上大展宏图,但儿子早早的太孙打好关系,对他儿子将来的前途会有很大的好处。

后来果然儿子进了学院,只是让王父没有料到的是,学院的学子们竟足足有四百名,这让王父心中有些失落的同时,也稍有庆幸,毕竟如果名额太少,他儿子能不能进去还不一定的。

王父也没有多贪心,只想着儿子不是天纵之才,能在太孙面前混个脸熟就是好事了,更多的也不强求。

只是后来儿子在学院的经历,让王父心中大为讶异和庆幸。因为王父发现,这个求知学院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厉害,儿子王士誉能得到的好处绝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不说别的,除了他一开始想的人脉以外,求知学院与其他学院教授的东西就不同。

四书五经这是基本的,但这在求知学院并非重点,教授这些的都是大儒,毕竟有太孙在,这方面不会比别的书院差。

但更重要的是,太孙对求知学院的学子们投入的精力相当惊人。除了四书五经这些学子们将来要考进士必须学的外,其他有关天文地理,植物医药,天工农具,等等,竟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士教授。

即使如今主流的声音都说这些是奇技淫巧,但有些阅历的人才知道,这些东西恰恰才是最实用的。那些世家子弟并非是死读书的,他们胜于贫寒子弟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眼界。

太孙教授的这些东西,他们未必都懂,但因为眼界的原因,对这些都有不少了解,在有时候,这种眼界上的开阔,能帮助他们在官场上走的更远,这就是所谓的底蕴。

王父是贫寒子弟出身,即使是考中了进士,王父心中也没多高兴,因为他和同年或者朝中同僚中那些出身很好的世家子弟交往时,往往有一种自残形愧的感觉,两者差距王父看的很清楚,所以他发现儿子受到的教育比他见过的那些世家子弟们更胜一筹时,王父欣喜若狂。

发觉了这点时,王父甚至庆幸自己当初让儿子考学院的决定,要知道这些东西学了才是自己的,所谓的人脉和太孙的看重倒是其次了。

因为朝廷中永远需要安心做事的人,即使儿子将来在朝堂上爬不了多高,但是只要踏实做事,又有出身求知学院的背景,将来儿子即使不能将家族发扬光大,也会给家族的未来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时之间,王父对太孙的感激几乎达到了顶峰,这些东西也许那些出身世家的人不在乎,可是像他这般,从底层走出来的人,却知道是多大的恩德。

在知道这些以后,王父把这些都一一分析告诉了儿子,王士誉本人虽不见得多聪明,但有王父的倾心教导,也是明白自己的处境的。

故而王士誉在学院更是不敢懈怠,对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几分。

只是这次家乡的事情,让王士誉心惊肉跳,王父有很多事情没瞒着王士誉,故而王士誉也多少知道,老家当地的情况有多危险。

数十年未曾出现的水灾,不仅打了当地官府一个措手不及,当地百姓也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了非常的大的灾祸。

都说居安思危,可是这么多年的,除了当年经历过水灾的老人,年轻人没见识过怎么会相信水灾有多厉害呢?

而王士誉的老家里,王士誉的祖父祖母恰恰经历过水灾的祸害,而且作为已经提高为官宦之家的王家对当地官府的那些猫腻更是一清二楚。据说这十来年因为没有水灾的影子,当地官府早就堂而皇之的把朝廷每年分配给修理堤坝的银子给贪了,基本上当地的官府里的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就是新任的县令知府去了,也是同样被拉下了水。

故而王家两位老人,在发现水灾端倪的时候,就曾给王父带过信,只是京城太远,再加上没几天水灾真的出现了,当地官府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