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06 大队长来发婆娘哇(2 / 3)

加入书签

了下来。

站在这里,山下的情况全收入眼底。

能看到的地方,到处砍得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几棵大点的树。

山脚下沟里的田,稻子已经绿油油的一片,光秃秃的田埂露出了紫红色的泥土;山上的地里,大多数都是在玉米行中间种着红苕,种红苕之前,那里面种的小麦呢,种玉米的区域,原来是种的瓢儿白、甜菜等喂猪的。

红苕才栽种不久,红苕藤尚未把整块地铺满,如同生了癣,一团团的。

一年四季,这些地,都不会闲置起来。

可越是这样,收成越差,大家越吃不饱。

地边出了被剔得只剩下树尖的柏树外,长着绿油油的灌木。

这些灌木,到了冬天砍下,泡在田里肥田后,第二年再捞起来晒干,煮饭啥的很是好烧。

当然,地边更多的是桑树,不少桑树的枝干只有顶端有几片桑叶,都被人摘了喂蚕。

蚕茧卖到茧站,是不小的收入来源。

可惜,全大队不仅吃不饱,依然穷。

毕竟,这年头,化肥太少了。

几十年不间歇地耕种,让地里的肥力早就没了。

燕山寺周围的岩壁上,石灰刷的大字“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还有颜色更旧的“抓革命促生产”,都是为了让提高生产力。

然并卵。

整个大队,还是穷得揭不开锅。

集体生产时候就靠着信用社贷款买返销粮填肚子。

改革开放了,新标语就写在大岩石那些老标语的下面。

“谁脱贫谁光荣,谁贫穷谁无能!”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响应国家政策,实行分田到户!”

“分田到户,是国家政策,谁反对,就是跟国家作对!”

“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刘春来看得直叹气。

在四大队,连分田到户都得强制执行。

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就能分析出很多基本情况。

地太少,人越多,分的越少,交粮虽然按土地,可地区统筹、乡镇提留啥的,都是按人头的,都是说谁家几个人的田,几个人的土,不说一个人多少亩。

“分田到户,大多数人不愿意。公社开了好几次会,做动员,也没人愿意,最后是强制执行,才分到户。如果不是咱这参军的人不少,难分下去……”见刘春来盯着标语看,刘福旺解释。

所有标语,都是他安排人刷的。

“爹,咱大队以前跟您一起参加革命的不是很多么?”刘春来突然问道。

按理,这里面应该有大人物。

他也知道,公社之所以不像别的公社,就因为四大队参军的人多。

前几年,四大队每年还有好几个进部队服兵役。

这两年因为农业生产不见起色,欠的钱粮越来越多,武装部也不从四大队招兵了。

响应政府号召,整个四大队的人也没谁不给力。

当然,除了计划生育。

“多,可回来就那么个,你不是都认识?不是瘸了就是瞎了,就我,运气好,还算完整……”

刘福旺不愿意提这事。

“四队情况特殊,之前响应国家号召,可劲造孩子,大多数没成家的年轻人都跟你差不多大……要是早十多年国家开始计划生育,情况就会好很多……”

刘福旺一边走,一边给儿子介绍四队的情况。

下坡比上坡轻松了很多很多。

四队的地跟其他地方差不多,同样都栽着红苕跟玉米,玉米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红苕藤子同样泛着黄。

别的队里红苕藤快铺满垄,这边还是很小一根根的。

四队的公房,在半山腰。

当年集体生产时食堂、生产队搞养殖业的蚕房、养猪场、养兔场及晒谷场等集中的区域。

公房所在区域不大,却是整个生产队集体产业集中的地方。

刘春来跟着老爹,离得老远,就见到公房晒场上黑压压的人群。

一群光着屁股的小孩在晒坝上你追我赶。

“支书来了!”

两人刚到公房边,就发现不少人向这边张望。

“支书来了,支书来了……”

有人向着公房聚集的人群而去,扯开嗓门高喊支书来了。

更多的人,则是向支书迎来。

刘春来还真不知道老爹这么受人欢迎。

别的地方,社员最见不得的就是支书跟大队长。

尤其是每到要交粮时,大队干部帮着公社催粮催款,时不时会有社员趁黑敲冷棍啥的。

“支书,听说你准备给我们讨婆娘,新媳妇儿是哪村的?”

“大队长,先给我说个婆娘啊,我都35了,再讨不到婆娘,我老娘抱不上孙子,死不瞑目啊……”

“大队长,是不是要去公社挑救济粮?别的啥没有,我就有一把子力气……”

“支书……”

迎上来的人,很快就把刘春来这个尚未上任的队长挤到一边,把支书兼大队长刘福旺围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