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章 第25章(4 / 6)

加入书签

是刘邦双手背负于后,再度开口,言语之间不无唏嘘。

“始皇帝之功,纵使单独拿出一项安放在某一君王身上,亦足以彪炳史册。”

“但是啊,他想要完成的实在是太多了。”

【明法度,定律令】

“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始皇帝之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而决于武。”

/>“致使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伴随着天音落下,王朗终是振奋起精神,发出如此言语。继而长叹,故作惋惜道:

“若非是如此,何以有瓮牖绳枢之子,民隶之人,迁徙之徒者如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始皇帝死而二世即位,征兵戍守渔阳。陈涉、吴广皆在此之列,至大泽乡,会逢大雨,道路不通。而按照秦律,失期当斩。

当是时,是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吴广起事。

各地相闻,纷纷响应。

是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秦律、秦法之苛刻,有如猛虎,由此可见一番。

所以后来的刘邦先行攻入咸阳之后,方才能够以约法三章,废除秦之苛刻法律而尽收民心。但,秦法当真如此严苛,秦律当真如此不通人意不讲人情?又何以在大汉立国之后,以《秦律》为基础而制定《九章律》?

于是在下一刻,好似夜一般深沉的黑暗降临,有竹简自那夜空之中散开。

幕幕属于过往的场景亦被回放开来。

那是一个生活在始皇帝时代的,名为喜的人。年轻时服过兵役,并且参加过秦国对赵国的战争。

等到离开军队之后,就回到家乡,成为县里面一位主管司法的官吏。

喜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辉煌,亦没有什么不普通,不过是做为一个小吏,见证了始皇帝之统一六国,见证了这个国家之发展变化。

然后喜死在了四十五岁左右的那一年,死前嘱咐家人,不需要金银玉器障,亦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只是他生前之所抄写的法律书籍,务必要做为陪葬。

这着实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要求,但喜的家人还是同意了。于是一卷又一卷的竹简被摆放到那棺椁之中,同喜的尸首一起被掩埋。

此后若干年,岁月轮转沧海化作桑田,这神州大地之上的君王与统治者早已经换过一轮又一轮。

恰如同那坟头之上的新草,一次次的生长发芽而后挤破土壤,却又一次次的被磨平又或者是踢入尘泥。你又如何能知晓,这究竟是否还是那干年的那一株,又是否不会是那干年

前的那一株?

直至天地与日月改换新的秩序被建立,有天光自头顶透出,照亮了那些被埋藏甚至是开始窝烂的秦简。

于是在那一瞬间,晦暗与尘埃顿去所有的一切都透出光彩来,散发着莹润的光辉。

即便是间隔了无数的时光与岁月,即便是笔锋笔法书写方式早已经生出改变,但那秦简上的文字对后世人而言其实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陌生,很容易便叫人能够辨认开来。

有被放大了的竹简残片于眼前划过,于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王朗念出了那竹简残片之上的文字。

“御中发征,乏弗行,货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

并不是说,征发徭役,若是有耽搁不加征发抑或者是迟到的,便一定是会被判处死刑,进行斩杀。

同陈涉的说法,似乎并不相同。但————

同样经历了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甚至是亲手给这个偌大帝国送葬,却又在更多方面似乎秉承了始皇帝之意愿与志向的刘邦却是继续笑。没有承认,没有否认,没有对那秦法与秦律做出过多的评判发出过多的言语。只是带了几分惫懒与无赖,夸张且没个正形道:

“批判也好赞誉也罢,看,这世间虽没有千年万年之王朝,但雁过留痕风过留声。”

“乃翁于这世上走上一遭,终是赚,且大赚,不亏!”

秦律与秦法严苛又如何,不严苛又如何?

这个帝国因始皇帝而存在,亦因始皇帝的死去而走向灭亡。

继任者二世并没有驾驶着这辆战车继续向前,而是将其推入到灭亡的深渊。

于是诸路豪杰并起,或有人渴望回复分封,再度回复昔日贵族的荣光。

或有人以布衣之身,怀天下之野望,想要做一回大丈夫。

汉承秦制,刘邦虽然在夺取天下之际废除过那些所谓的秦法秦律,然后当他成功建立起新的国度站在帝国权力的中心时,却又走上那条同始皇帝相同而又不同的道路。

甚至是将那《秦法》、《秦律》包装起来,选取其好的有用的,丢掉那些不合时宜的,改头换面进行包装,变成自己之所想要的能够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推行下去。

于是你看,那帝国亡了吗?

秦亡了吗?汉亡了吗?唐亡了吗?明

亡了吗?

亡了,亦没亡。

山会记住海会记住,这世间的日月与星辰,同样会记住。

【变风易俗,化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