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一身反骨的皇帝(2 / 3)
“臣以为……朝廷是否该当议一议户籍制……”
说完之后,邹学玉便跪在了地上。
空气一瞬间更热了。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依旧,只是眼神却是渐渐的沉了下来。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跪在面前的应天知府。
这位暴脾气的应天知府,原本在皇帝的心中,已经预备着等年底朝廷各司衙门封印之前,将其放到直隶道的位置上。
只是现在……
“这桩事情,是谁提的?”
国初,为了快速的稳定民生,大明近三百年的户籍制度,便快速的被朱元璋通过并采用,继而施行于整个大明。
效果是斐然的。
国家安定,百姓各司其职。
地方上在经历了国初的那一场场战事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这项制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现在,眼前这位已经落入自己眼中的应天知府,却说要议一议。
议一议的意思,何尝不是在说,要将大明现行的户籍制度拿到朝堂之上,与群臣商议改一改的意思。
这是大明的根基。
轻易动之,说不得就是民生混乱。
邹学玉心中有些紧张。
这桩事情其实也确实并非是他最先想到的。
只是,应当是他第一个在皇帝面前提出来的。
邹学玉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只能闷声道:“国初,陛下钦定国家户籍制度,此乃善政,国家经年之后便纷纷安定,百姓各司其职。
然而今日不同往日。
国力鼎盛,新政如火。军户孱弱之子,便也可从军卫国?农户精壮却不愿农耕之子,便不可为国戍边?
匠人之子,亦有可能难承父志。
人心思变,守正在于公德秩序,却不可流于户籍一制。
大明会越来越强盛,土地也会越来越多。
臣为应天知府,不知旁处百姓何如。单论应天一地,如今临城百姓,十户之中便有三四户人家,半数人口进了工坊做活。
城池内外,精壮有大志向儿郎,喜闻国家频频奏捷,却苦于从军无门。
陛下。
百姓是人,而非草木。
俗语龙生九子,九子不同,人亦如此。
国家的财税是建立在田亩和行商之上,而非户籍之上。
如今田亩税赋,虽各地不同。但以应天而论,亦是商税远超田亩税赋。
臣昔日去信苏州府、扬州府、杭州府等地,各地皆是如此。
改户籍,非是放纵百姓肆意,而为增发民间活力。
臣以为,此亦是陛下应施善政也。”
邹学玉伏请的声音,回荡在四周的庄稼地上。
他的意思很简单。
老鼠的儿子,不一定就会打洞。
朱元璋看了一眼周围随行的官员,面不改色,只是再一次询问道:“这些都是你想的?”
他需要确定,邹学玉这番话不是朝中某个或是某一些重臣,想要借他的嘴说给自己听,而仅仅只是这位在应天知府位子上,做的很不错的年轻官员自己的为政思想。
邹学玉终于是抬起头。
迎着皇帝那充满审视的目光。
邹学玉重重的点着头。
“这些都是微臣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然后说出来的。”
朱元璋没有做声,而是再一次环顾随行的一名名官员。
所有人都低着头,没人敢在这个时候直视皇帝。
户籍制啊,那可是国初就定下来的事情。
在所有人的认知中,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大明朝会去更改这一项政策。
邹学玉这时候又一次开口:“陛下,农户的儿子不一定就得要种田,也可入朝为官,为陛下、为朝廷、为天下效力!”
这一句话,才是真正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
皇帝大抵都是有反骨的。
尤其是对于朱元璋而言。
他就见不得百姓受苦,更愿意看到百姓一个个的都能过上好日子。
让百姓的儿子也能入朝为官,为自己、为朱家、为天下人做事。
这是朱元璋乐意看到的。
凭什么只有那些世代读书的人家,才能入仕为官。
凭什么种田的儿子,就不能当官了?
其实,正是有着这种‘反骨’。
才是真正早就了如张二工那样匠籍出身的匠人,能成为大明朝身着红袍,官至正二品工部尚书的原因所在。
皇帝就是想要让天下的读书人和那些所谓的千年、百年世家好生的看一看。
他提拔的一个匠人,也能当官,且还能做的比他们更好!
改一改大明现行的户籍制度?
朱元璋的心中已经开始思考着,要是更改的话,该如何有序稳定的,在保证天下平稳的情况下,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
“少师如何看这小子说的?”
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津津有味的询问起了袁素泰的意见。
袁素泰想了想,没有急于开口。
而是对皇帝做了一个请的动作,引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