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69<独发>(1 / 2)

加入书签

史蒂芬很期待这次的中国之行,不仅他期待,就连他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们也很期盼史蒂芬教授早早赶赴他的中国之行。尽管都被教授批评习惯了,可好歹也让他们的耳朵清净两天。

史蒂芬来中国之前,心里曾做过无数猜想,能养育出像杜那样钟灵毓秀的女孩儿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而到中国之后,史蒂芬突然发现,还是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形容才最恰当,百闻不如一见,杜的祖国同他猜想过的既一样又不一样。

在史蒂芬眼里,中国或许跟许多人说过的一样,贫穷而又落后,但是却没有传闻中的麻木。相反,这里的人脸上有充满朝气的活力,积极认真的干劲,还有最打动人心的质朴和热情。

而京城这座古都,符合传闻中的东方文明古国,厚重而又大气,无不体现历史的沧桑凝重。不一样的却是,这座四九古城却散发着勃勃生机,恍如一条即将腾空而起的东方巨龙。

从机场到杜家的五进大院,仅仅这一路的所见就已经让史蒂芬和史密斯都惊叫连连。

等郭小海把自己那辆小轿车停在家门口,下车后的史蒂芬和史密斯看到那厚重的大红木门,那一圈高高的青墙灰瓦,还有从墙内探出枝头的树木,心突然沉静下来!

杜爷爷他们今天也很紧张,有老外来家里做客,而且还是教过芽儿的老外,他们这些天一定要尽地主之谊,做到宾至如归。

史蒂芬和杜家人的初次见面很愉快,最起码比爱德华老先生来中国时轻松的多。

史蒂芬和史密斯尽管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对晦涩难懂的中医依旧一知半解,可是,很明显,两人在语言上的天赋要比他们的中医天赋好得多,俩人都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杜爷爷和翟爷爷拗口的还没说完“哈罗”,史蒂芬和史密斯已经地道的“您们好”了。

杜爷爷和翟爷爷一听,立马乐了,“原来你们都会说中国话啊!太好了!”

可不是太好了!李清源曾经留过学,杜仲义和杜季诚老哥俩也是在国外生活大半辈子的人。尽管杜仲义前些年定居在F国,但英语也难不倒他。于是,几个老爷子里边,唯二不会说洋文的就是脾性最相投的杜爷爷和翟爷爷了。

史蒂芬和史密斯会讲中国话,杜爷爷他们不为难了。可是,史蒂芬和史密斯俩人为难了。

虽然两人都学了一口还算地道的京片子,但是东方文化何其博大精深,最起码,家庭里面的各种称呼,就足够这俩老外头疼的。

尤其是,杜家好歹也算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呼呼啦一下子出来了五位老先生,据杜说几位都是她的爷爷,还有三位老太太,都是杜的奶奶。

干的亲的,大的小的,娘家的婆家的,饶是史蒂芬和史密斯都自认为智商不低,还是被这些复杂的称呼弄的头晕脑胀。即使中午那顿丰盛地道的中国菜,虽然大大的满足了一回口腹之欲,却没让俩人真正兴奋起来。不得不再感慨一句,中国文化确实博大精深!

几位老爷子向来是热情好客的主,吃过午饭,直接开口留人在家里住下。不说远来就是客,就说这俩老外曾经对宝贝孙女的帮助,他们当爷爷也得好好招待客人。

而俩老外只在老爷子住的正院看了一眼,就已经喜欢上这进青砖灰瓦,宽绰疏朗的四合院。质朴的建筑色调,给人一种清幽雅致的感觉,安恬静谧,很容易让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两个人虽然搞不清楚复杂的关系称呼,但俩人对中国成语和俗语还算精通,知道客随主便,也知道从善如流的意思。

见真的如杜说过的那样,她家的院子很大,也就不再多做推辞,用稍显生硬的语调答应道,“那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真的要给您们添麻烦了!”

老爷子和老太太们一听乐了,行啊,这俩人比老爱强多了!人家连恭敬不如从命都知道!

老爷子老太太们觉得史蒂芬和史密斯中国话地道,要比老爱强多了。可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俩老外心里边的苦闷。虽然交流基本无障碍,但只称呼的问题就足以让他们一个头两个大。

到了傍晚,等杜皓宇兄弟几个都下班回来,在西跨院休息了一下午正觉得神清气爽的俩老外一看到八个面容相似的年轻人,恨不得立马再躲回西跨院。

现在,不仅仅是称呼的问题,还有脸盲的问题。本来在西方人眼里,东方人长得就很相似,而杜皓宇兄弟八人骨子里都流着一部分相同的血液,所以长得很有几分相似,再加上年龄相仿,连身材和身高也都无限接近。不得不说,这对俩老外来讲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然,俩老外也是好奇的。因为外国人比较注重**,对他们来讲,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简直是不可思议。当然,这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不过,不可否认的,享受着此刻饭桌上的平淡温馨,他们心里只有隐隐的羡慕。

一直是单身主义的史密斯甚至都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要赶紧娶个妻子,然后再跟妻子生上一个足球队。不知道,等一个足球队生出来后,吃晚饭的时候,有没有此刻的温馨?

向来严谨的史蒂芬嘴角也是稍有的微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