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成功化解朝堂危机(2 / 2)
,就静了下来,最后竟悄无声息了。很多人伸着脖子,张着嘴巴,紧盯着杨光华,捕捉着他说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而此时有人却非常忐忑,并且有些紧张,也有些后悔甚至担心。这人就是蔡京。
蔡京作为宰相,不但掌握着朝政大权,而且朝堂上这些人中,他的门生故吏、他提拔起来的、靠着他在朝廷混日子的,占了半数以上,而与这些人熟悉、知己、有着各种关系的,又占了全部上朝官员的三分之一还多。两项合计,就占到了十之六七。对此,蔡京非常清楚。不管正说还是反说,总之,只要他说话,就一定能控制住局面。
其实,当议论声达到一个小高潮、徽宗已经感到不适、表现出焦急、烦闷的时候,蔡京就该表明态度,事态就不可能发展到后来的满朝轰动、潮水奔涌一般。可当时蔡京静静地听着、掂量着、估算着出面的时机,只想等到事态发展到几乎难以控制时再出面,那时出面才能显示出说话的分量,才能突显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谁想到,就在事态达到严峻程度、皇上的忍耐达到顶点、却又无计可施、焦急万分之际,杨光华挺身而出,发表了那么一套条理分明、逻辑清晰、有理有节,既有高度、又通俗易懂的劝说性演讲,产生了出奇的效果,不但现场局面得到了控制,而且皇上的眼里也现出了欣慰和高兴的神色,这是蔡京用他敏锐的目光观察到的。
蔡京知道,自己再不说话,就将陷入极大的被动,必将引起皇上的不满,也会引起众多大臣对他看法的转变。正因此,杨光华的讲话刚落音,蔡京就接上了。
“皇上,各位大臣,”他先高声打个招呼,接着用目光环视一周,嗓门又提高了几个分贝,说道:“刚才杨大人一番话,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真理,我完全赞同,也完全支持。因为,这也是我想要说的,可见杨大人与我心有戚戚焉......”
蔡京正说着,似乎刚要进入正题,却被徽宗打断了。原来,徽宗一直等蔡京发言救驾,最终还是杨光华的发言,止住了场上的汹汹议论,减缓了众臣不满的熊熊火势。此时,蔡京才站在出来说话,这让徽宗觉得他是想拣果子,因而打断了他,说道:“宰相说得好。刚才大家的议论呀,朕都听到了,朕也明白大家的心思,但是大家不明白朕的心思啊。”
说到这里,徽宗停下,目光扫视全场一周,让每个人都觉得皇上看到了自己,皇上是在对自己说话。之后,徽宗才继续说:“咱们大宋朝,的确不缺有学识,有思想,有水平,有能力的人,可以说人才济济。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泱泱大国万里江山,国家建设可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哪。我现在就想问一下,在座的都是有学问的,大多都是进士出身,那我问你们: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的那些太湖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独特的形状,那些巧夺天工的绝佳景观,又是怎么造成的,你们知道吗?江南有很多石头,从河里、湖里随便捞上一块,有人就能把他打磨成超级工艺品,价值连城,靠什么呀?靠学问吗?靠文凭、靠功名吗?大概不是吧。民间有很多奇招妙法,似乎没人能讲出多少道理来,却能解决许多问题。而想出这些奇招妙法的人,有很多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工匠啊,你们又怎么说呢?”
“我们用的是一个人的专长。汉朝的开国大元帅韩信有学历吗?起初有功名吗?没有吧。可他成就了千古一帅。还有汉朝的霍去病,他上过几天学,有什么功名?可是他打出了一个威武强大的大汉帝国,这怎么说呢?大家记住:光知道弹老调、光知道抱老本儿,是建设不好国家的。大家好好想想吧,啊?”
徽宗讲罢,先是短暂的静默,继而有嘁嘁喳喳的低声议论,随后,竟响起了掌声,掌声由小到大,进而爆响起来,甚至有人喊出了:“皇上英明,皇上万岁”!
现场顿时风向大变,由一片混乱、强烈反对、极度不满,变成了对皇上的理解、赞同和高度拥护。
徽宗的现场发挥的这番讲话,令杨光华颇感意外。在局面几乎失控之际,他从徽宗剧烈变化的表情上,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起伏跌宕。没想到,在自己讲话短时间里,徽宗居然调整好了情绪,调动起了权威意识和征服心理,并迅速地组织起了具有很强说服力的讲话。
眼看着徽宗在成长,在进步,在成熟。尤其是杨光华所期望的,他那种唯我独尊、不容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意识,把大宋看作他自己的天下,这些方面的心理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如一匹拉着战车、没被驯服的马,歪来歪去跑不成正道,可慢慢的就上了正道。徽宗眼下就是这样,在慢慢的走上正道,走上杨光华铺设的正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