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9 这样的事要是再来十次就好了(1 / 2)

加入书签

听到这话,一群记者又跟着徐采妹哗啦啦涌向了徐金富家。

村里人见了这阵仗,自然纷纷跟了上来,等到达目的地,队伍的人数已经翻了几倍。

记者们一路上也没闲着,采访了几个幸运的村民,询问他们对于徐采妹养殖场的看法,大家虽然对于能否赚钱表示质疑,但都知道徐采妹搞的是人工养殖珍珠。

电话接通的时候,徐采妹特地按下了免提键。

“采妹啊,你那边怎么样?有没有被人为难啊?工商局那边已经查清楚情况了,跟咱们两个都没有关系的,他们应该撤销处罚了吧?”

“这个我还没有接到通知,对了,王老板,我这边来了不少记者,他们现在就在我旁边,想听听您详细说说这个事。”

“哎呀,真是不好意思啦,上次你们才和我说起看到有人干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我也没往心里去,上次有个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找我买南珠,一下子订了三千斤的单啊,我也没多想,就给他了,没想到就出这种事,害得你们也被连累了,真是很不好意思啦。”

“既然事情查清楚就好,我们也放心了。”

“对啦,我跟你说哦,毕竟这件事错在我不谨慎,以后呢,我给你们也放宽一点,每次我只低价收你们一半的产出,剩下的一半你们看是按正常市场价出给我,还是怎么样,都可以。

“正好你那边不是有记者朋友在嘛,帮我们做个见证,等我这边事情处理好,下次去你那里,把这个写到补充协议里面去,你看可不可以?”

“真的嘛?太好了!谢谢您,王老板!”

“哎,毕竟都是朋友嘛——记者朋友也请留个情,采妹他们不容易,这次的事,就不要计较啦。”

“那不行,”卷头发的女记者突然说,“我们记者的职责,就是要让大众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请您理解,不要对我们的工作指手画脚。”

“是是是,抱歉啦。”王老板叹了口气,又跟徐采妹交代了几句,随后便挂了电话。

几名记者又采访了徐平礼他们,问了一圈。

最后,卷头发的记者将话筒递到徐采妹面前,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觉得人工珍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徐采妹垂下眸子,想了想,随后抬起头微笑着回答道:“让大家都有机会接触珍珠,了解珍珠,拥有珍珠,而不用去担心价格。”

“好的,我的采访就到这里,谢谢你的配合。”

其他的记者也陆陆续续结束了采访,离开了。

送走了记者,几人回到了养殖场办公室。

“不行,养殖场得装个电话,还有报纸,或者电视,不然咱们完全不接触外面,被人家当傻子耍了都不知道。”徐平礼坐下来,长吁了一口气。

“还好有采妹,你刚才都吓傻了。”徐平才指着徐平礼笑道,“平时在家倒是嘚吧嘚吧个没完,刚才怎么结巴起来了?”

“那,那谁见过这阵仗呢!你不也吭哧半天说不出话。”

徐平安站在角落里,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徐采妹。

第二天一大早,徐平礼和徐平才就急火火冲到养殖场,喊所有人去他家看电视。

电视当地频道播放的,正是徐采妹接受戴眼镜的男记者采访的画面。

“别说,采妹就是比咱们上相。”李美燕眼睛肿肿的,当看到自己的脸被打上厚厚的马赛克,绷不住笑了。

“我看看别的台有没有讲咱们的事,王老板说那个人从他那进了三千斤珍珠,那不是小数目呢,说不定大点的台也会提这件事。”徐平礼说着,换了几个台。

现在正是早间新闻的时间,能搜到的几个台基本都在播新闻。

“你看,省台新闻也在说这件事——”徐平义指着屏幕角标说,“看来这事情的确动静不小。”

“真好,这样的事,要是再来个十次,咱们岂不是火遍全世界啊?!”徐平才笑着说。

徐采妹看着新闻,若有所思。

有了记者们的宣传,徐采妹的养殖场迅速火了起来,寻求合作以及求职求入股的电话多了起来。

就连镇上也通知他们主路会翻修,再将原本设在姚村的车站挪到两村之间,并且增加了中巴车的班次。

市农业局也将徐采妹的养殖场列为市重点扶持项目,徐采妹得以扩建养殖场,并且可以以更为优惠的价格购买鱼苗和蚌芽。

等所有事情处理完,一转眼,又到了新一批珍珠出产的日子。

与最开始完全依靠有帮扶合作的买家不同,去年和今年,他们都早早就接到了各路买家预定海鲈鱼的电话,价格也由最初的9元一斤,慢慢涨到了今年的13元一斤。

珍珠也由王老板带人亲自上门收,原本王老板还要提高他收的那一半的价格,但徐采妹认为王老板已经给出了优惠,再讨便宜就显得他们不懂事,怎么也不同意。

最后,王老板还是以12元的价格,收走了四百一十斤珍珠。

“剩的那一半,要出给我吗?”签完补充协议,王老板问。

“先不用了,剩的那些,我想自己卖一下试试,真的很感谢您。”徐采妹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