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章(1 / 2)

加入书签

朝廷上开始了简单的试探,一些御史充当了出头鸟,开始弹劾太子不务正业,不知道好生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反而折腾一些奇技淫巧,还有就是参与商贾之事,与民争利,总而言之,太子实在是有失储君风范,潜在意思就是,太子实在是不对的地方太多了,圣上你也不缺儿子,干脆换个太子吧。

承庆帝是何等人也,差不多是权谋里面泡大的,会说话就知道跟兄弟在先帝面前争宠了,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偷偷摸摸陷害兄弟,因此立刻就发觉了这些人的意图,这是想要动摇太子的地位啊!而且他想得更深,什么叫不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本朝的皇帝什么时候真的尊崇儒家了,难不成,这是对皇家不满。还有什么奇技淫巧,那都是太子下面的人做的,朝中众人,谁家手底下没几个工匠,工部负责的不就是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的事情吗?太子有些个人爱好又怎么了?再有什么与民争利,这完全是为了朝廷的千秋万代着想,那么多产业,养活了多少贫苦百姓啊,要不是这样,你们这些人能那么安安生生地兼并土地?难不成是因为那些产业收容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户,叫这些人少了佃户,甚至是隐户?承庆帝直接阴谋论了!

承庆帝懒得叫太子当廷跟这些人争辩,这完全是掉价,太子是储君,你见过君主跟臣子辩论的吗?皇帝是天子,一言九鼎,哪能耽于口舌之争,跟臣子耍嘴皮子,皇帝的威严都没有了。承庆帝出手很是快准狠,他懒得跟这些人争辩,朝会才一结束,锦衣卫那边就行动起来了。

然后,顺天府那边就热闹起来了,不知道哪来的苦主在顺天府门口击鼓喊冤,宁可因为民告官被打上几十大板,也要告几个不干人事的官员,这些人就是组团来的,状子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那叫一个言之凿凿,满纸血泪啊。总而言之,在这些苦主口中,那些官员一个比一个人面兽心,阴险狡诈,残忍狠毒,罪名也是花样百出,私自加租,逼死佃户什么的,都不稀罕了,纵奴行凶,包揽诉讼,放高利贷,强抢民女,逼良为贱,草菅人命……零零总总,最少的一个人都有十几个罪名,真要算起来,足够抄家去职了!罪名更多的,怎么也得赔进几条人命去。

因为有人推波助澜,很快这事闹大了,居然还有脑残的人闹出了杀人灭口的事情,结果,一下子更多的人同仇敌忾起来。雪片一般的弹劾折子飞到了内阁,内阁几个大臣哪个不是人精/子,自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涉事的几个官员里,大半是弹劾过东宫的御史,能做出这种事情的,自然不可能真的清正廉明,正义凛然,专门为民做主,反而是老鸹站在猪身上,看得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这些人就是别人的一杆枪,这会儿却是直接撞到铁板,触及到承庆帝的底线了。

内阁里的人其实很清楚,承庆帝对东宫的态度如何,说实话,内阁的几个阁老对东宫印象都不坏,而且,真正儒家出身的人,对于正统还是很看重的,太子天然具有礼法上的优势,又没犯什么错误,那几个御史掺杂不清的几件事其实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是知道太子弄出来的东西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的,不说那些小作坊收容了多少贫民,减少了多少乞丐,间接养活了多少人口,光是水泥的出现,不光节约了修建城墙,官道,水坝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当然,还有原料成本,要知道,跟烧水泥相比,开山采石,烧制城砖,夯土筑路,可都不是什么简单的活计,以往修筑一条一里的路,需要征发多少徭役,花费多少时间,消耗多少钱财,这些都是有例可循的,如今用了水泥,混上砂石,足以将综合成本降低八成,这就节约了多少人力物力。而且,三五年内,只需要稍微维护一下,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年年整修。

结果几个被人指使的御史,上下嘴皮子一翻,就变成奇技淫巧,于民无益了!几个阁老也觉得心里腻歪。因此,这边弹劾的折子才上来,就直接捧着去找了承庆帝,承庆帝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这些人食君之禄,不但不忠君之事,还鱼肉乡里,欺压百姓,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那就彻查吧!

顺天府、大理寺、刑部共同参与还不算,锦衣卫干脆正大光明上阵了,可见承庆帝决心如何了。没过多久,状子上的罪名就查实了,另外还查出了更多的罪名,比如说官商勾结,包庇徇私什么的,而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些人又不是疯了,无缘无故就弹劾太子,背后自然有人指使,因此,又牵扯出了不少官员来,牵扯出来的人多了,三司都扛不住了,锦衣卫倒是挺兴奋,锦衣卫一向如此,那就是皇帝手里的一条狗,皇帝说咬谁,他们立马就扑上去咬谁,咬的人越贵重,说明他们越卖力。

锦衣卫很久没有大肆出动了,上一次这般卖力,还是皇帝遇刺那会儿,之后就一直沉寂,搞得很多人都忘了锦衣卫的凶名,有人已经敢在锦衣卫头上撒野了,如今承庆帝命令一下,哪有不用心的道理,一时间,京中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起来。

有人已经拐弯抹角求到了东宫头上,徒景年可不是以德报怨的性子,自然不会反而给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求情,又不是圣母!好在承庆帝还算有分寸,在很多人都要哭出来,跑去承庆帝那里求饶的时候,这事算是停止了。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