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三十一章(2 / 3)
盛氏却白她一眼道:“如今还学会瞒你舅母了!以前你在西平府,闯祸将人家的摊子都烧了,都知道不瞒我!”
马车上燃着一个小炉,盛氏的贴身女使伏云在烹茶,茶汤已经煮沸了,盛氏见颜色甚好,端起来给谢昭宁倒了一杯。她在西北喝茶已经习惯了这样简单的泡法,汴京时兴的那些点茶手艺,她看着都觉得繁琐。
她将茶递给谢昭宁道:“你祖母是极好的,这个舅母一开始便知道。你母亲不过是看起来似乎凶,其实很是惦记你。你还没回去的时候,她就已经写过数封信来问我你的饮食喜好。不过她也有不好,她从小便没了母亲,其实并不知该如何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母亲,也不知该如何表达爱。有时候可能过于松散,有时候也可能过于严厉,她要是有什么做得不妥之处,你要原谅她,她不过是太紧张想你好了。”
谢昭宁微微一笑道:“母亲可做了谢宛宁多年的母亲呢!”
盛氏更是笑了道:“我与你母亲的相处,可比你多!”她说,“谢宛宁年幼时不在她膝下长大,等大了到她身边,又已十分聪明懂事。你哥哥跟着你外祖父的时间,都比留在谢家的时间多,你母亲其实从未真正的教养大一个孩子,而你,却又是她十多年未谋面的孩子。”
盛氏想到这里,微微叹气:“当年党项人南下,民不聊生,实在也难。幸而当今君上坚毅,平定西夏,我们才有了如今安生的日子,你才能和你母亲母女团结。”
这个事盛氏时常跟她念叨。说君上还是太子,御驾亲征,是如何的英明神武,运筹帷幄,那风采当真可称得上千古一帝。谢昭宁听着君上的丰功伟绩长大,对这位英明的君主很是崇拜。她记得君上死后,朝野还缅怀于他,以年号尊称之为庆熙大帝。
“至于你父亲和哥哥……”盛氏顿了顿,想起方才看到的场景,谢承义明显同谢宛宁更亲热,也只能叹道,“毕竟不是朝夕相处的,急不得!但是我知道,只要是真的了解了我们昭昭的,便没有人会不喜欢!”
谢昭宁笑了起来。舅母说的这些谢昭宁都知道,祖母和母亲待她极好,她是要保护她们的。她想起了自己要问的事,沉吟片刻后道:“舅母,我这次来看您还有一桩事,您对蒋家了解吗?”
盛氏是何等敏锐的人,皱了皱眉反问道:“你父亲姨娘的那个蒋家?”
谢昭宁颔首,盛氏才想了想道:“蒋家原也是顺昌府的,与我们姜家还有一些往来。只是后来落了罪,蒋姨娘的父亲便被贬到了河间府,任团练副使——说来河间府离西平府也并不远。”
谢昭宁就道:“能否请舅母替我看着蒋家,若有什么动静,还请舅母告知一声。”
盛氏就又捏了捏她的脸:“这样的小事有什么难,还同舅母这样客气!舅母派个人替你盯着就是了!”
说了正事,谢昭宁便放心下来,只和舅母笑谈,问问舅舅的近况。
盛氏告诉她从西平府给她带了许多她以前喜欢吃的,还做好了烤全羊,就等着接谢昭宁去吃。
西平天阔地广,吃食也这样粗犷,汴京却是风雅至极,是吃不到这样的东西的,谢昭宁听着眼睛微微一亮,想起以前在西平府的时候,和舅舅、舅母烤了全羊,三个人围着羊,用匕首割肉来吃的情景,是这样的随意粗犷。她笑眯眯地道:“那我们快些回去吧!”
等谢昭宁吃了饭,天色已经暗下来。
今日赶路毕竟奔波累了,盛氏虽另给谢昭宁安排了房,可谢昭宁却已经在与她下象棋的时候,靠在迎枕上睡着了。盛氏看着她睡着时的模样,玉雪雕成的五官,眉眼却有潋滟之色,长睫垂下宛如鸦羽一般,连她也惊叹于昭昭的好看,并且在心中隐隐有些担忧。不知道这样的容色,日后会不会给昭昭带来什么祸事。
她叫姑姑进来,将谢昭宁搬去碧纱橱里睡。她则起身去了东次间,点了烛火,给边疆写信。
门打开了,风扑得烛火晃了晃,随即盛氏听到了儿子温和的声音:“母亲,您唤我来做什么?”
盛氏抬起头看着姜焕然,夜色朦胧之中,烛火笼在他身上,将他身上月白色的长袍,照出玉一般温润的光泽。姜焕然已经比她高了一个头,已全然不是印象中那个孩子,他比她更高更大,且竟如此的惊才艳绝,钟灵毓秀,盛氏完全没有想到。如果不是的确记得自己生的,盛氏也要怀疑这孩子是抱错了。
一丛野草里长出一只灵芝来,怎么看怎么别扭。盛氏心里犯嘀咕,但随即对自己把自己比做野草更犯嘀咕。
她和姜焕然虽也分隔多年,但毕竟分隔的时候姜焕然对母亲是有印象的。后来恢复了信,她立刻将姜焕然接去了边关,她本就是讨人喜欢的性子,母子二人相处甚是融洽。
盛氏放下笔,招手让儿子坐下来,仍给他倒茶,道:“叫你来,只是随便想同你说说话罢了。”
姜焕然捏起茶杯,闻了闻杯子里的茶叶,立刻判断出母亲这茶叶至少已经煮过五遍水了。他放下茶杯,眼睛映着桌上跳动的烛火,道:“母亲是想同我说昭宁妹妹的事吧?”
盛氏微有些意外,但随即又不意外了,儿子着实智多近妖,平日她想瞒他什么,也是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