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阳谋(2 / 2)
以正史的记载尤为重要。
待史官坐好,朱棣缓缓坐正身体,对跪着的道衍和纪纲道:“免礼。”
两人起身。
一旁的三位史官居中一人执笔,写道:“甲申年,永乐二年初,上召僧录司左善世道衍、锦衣亲军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纲觐见,二人进见乾清宫……”
三位史官,一位记载,剩下两位最后签字画押,归档。
这是流程。
若是那两位有不同意的地方,则会另起笔墨写一份,由史官局那边共同定夺——这种状况很少见,因为一般都是一位史官在场,况且史官之所以是史官,就在于公正。
大部分而言,他们记录的绝对是事实,当然,也有少数史官,在天子授意下,篡改了记录,这种状况也很少见,因为天子不得翻阅史官记录的内容。
这是规矩。
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天子肆意妄为,可惜,这个初衷是美好的,有时候的事实却是残酷的。有那么一部分天子,明知道有史官记录,还是我行我素,所以历史上的昏君、暴君行径,才会被后人考据,要不然后人哪去考据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的种种“杰作”?
史官停笔,等接下来的对话。
朱棣看了三位史官一眼,这才缓缓的对道衍说道:“知道我召汝何事?”
道衍点头,“棘手。”
朱棣嗯了一声,“兹事体大,朕深究其言,再结合自身经历,知悉此事是别有用心者泼秽皇后,玷污天家,其用心险恶,可称祸国!”
道衍叹气,“此事不难推测。”
朱棣苦笑,“朕也知晓这件事确实不难推测,甚至算是一桩阳谋。”
阴谋可怕。
但阳谋有时候更可怕,因为你知道它是别有用心的谋划,但你却找不到破解的办法,阳谋之所以是阳谋,正因为如此。你无法破解,它自然不需要遮遮掩掩。
一旁的三位史官立即记载。
道衍想了想,“这事,还是得追根溯源,找到散布谣言的人,并且此事不宜秘密行事,应在百姓瞩目下行动。”
本来就是谣言,那么朱棣破除谣言的行动就不需要遮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