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第六十六章(2 / 3)
竖起了耳朵。 “她说以前在外面行走时,曾经见过一种很容易转弯的犁。” 太史慈摸摸自己偷着留出来的一点短髭,“转弯?” 诸葛亮比划了一下这架新改良的农具,“因此我留了心,总想着试一试。” 恍然大悟的太史慈看了看那架犁,又看了看一身农人打扮的诸葛亮,忍不住就乐了。 “此非正道,你不去学宫读书,倒在这里玩耍,难道不怕你叔父知道吗?” “我小心些。”诸葛亮狡猾地说道。 对于汉朝的士人来说,“躬耕陇亩”是一件挺高尚的事,但它不高尚在种出多少东西,只高尚在士人淡泊名利,把脑子放空,专心于山野。 所以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自种自吃,管宁算是一个,他在辽东名声大盛,不仅有他开班给大家讲课的缘故,能在自己家园圃里好好干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诸葛亮这个和“躬耕陇亩”又不太一样,因为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自种自吃上,而是在各种工具的改良上。 这就不太好了。 这是工匠做的事,不是士人做的事。 士人的注意力往小了说应当在明礼让,治威仪上,往大了就是立功立德立言冲击一下“三不朽”,而天天抱着农具研究很容易被诟病为雕虫小技。 “此非丈夫所为,若为人知,必受诟病,”太史慈劝道,“你虽未及冠,却已有才名在外,莫说诸葛使君,辞玉将军亦十分看重你,何必自专于此呢?” “在下幼时顽皮,常央求兄长出门时带上我,他去求学,我则只为游玩。那时阳都城的几座市廛都十分热闹,不管我想要买一样什么东西,只要我求兄长替我买下,十步之内,必定又有一家更称我心的摊铺。后来我便记住教训,每次去逛市廛,总要比较许久。” 孔明摘下草帽,重新整一整头巾,再换一身葛布直裾,穿上木屐之后,,除却皮肤晒得有点黑,走在太史慈身边的完全就是一位令人眼前一亮的世家少年了。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朗,但太史慈还是从其中听出了一丝哀伤。 “现在琅琊依旧清平繁华。”他说道。 “与那时不一样了,”诸葛亮说,“黄巾之后,许多人跟着黄巾走了,还有许多人被迫离乡,再也没有回来。” 太史慈沉默着看了身旁的少年一眼。 “我生平无大志,只想要看到一个天下清平,百姓无恙的大汉,”诸葛亮说道,“因此我年少时便想,我将来去向何方,要看世上缺什么样的人。” 若是缺文臣,他就做文臣,若是缺武将,他就做武将,若是农人缺一架趁手的犁,他就想办法去帮他们改一改。 少年忽然停了下来。 “太史将军愁眉不展,是因为募兵之事吗?”诸葛亮温和地劝道,“这一仗早晚都是要打的。” “不错,”太史慈说道,“但为什么不能再晚一些呢?” 这里是他的家乡。 他一次次地带走家乡的儿郎们,再送回无数车粮米布帛,在失去了儿子、丈夫、父亲的妇人号啕声中告诉自己,他的确给了她们足以安身立命的抚恤,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青壮年在见到这些孤儿寡母的财产后,羡慕地跑来应征。 但这场规模前所未有的战争仍然避无可避地要到来了。 在考虑到征调幽州兵太远也太慢之后,袁绍将目光放在了乌桓和鲜卑上。 想要调兵是不难的,这些异族作战骁勇,尤其是乌桓,还特别忠心,就是军纪不能要求太高,因此特别费粮草和金帛。 如果袁绍不能提供足够的犒赏,乌桓的首领也不会对他有怨言,自从袁绍将宗女嫁过去之后,乌桓高层就被彻底笼络住了。 但下层是一定会有怨言的。 不仅有,而且会立刻表现在他们肆无忌惮,变本加厉,连掩饰都不掩饰的劫掠上。 痛击刘备是袁公的任务,而在一路南下的途中烧杀劫掠则是他们为自己争取的一点点加班费。 因此征调粮草的数额自然就比之前涨了一大截。 “主公何必为此事烦心,”趁着谋士们不在,郭图私下里进言道,“兖州青麦将熟啊。” 袁绍立刻恼怒地看了他一眼,“阿瞒现在宛城,我如何能引那般蛮夷去劫掠他的兖州!” “曹公若胜得刘备,想必早也就胜了,”郭图委婉地说道,“还不是要仰仗主公?此非罕事,主公何疑?” ……确实不是头一回,袁绍想,上次阿瞒被吕布撵得到处跑时,也是自己出兵支援,救了阿瞒。 “我总该写封信给他。”这位主公最后说道。 他还很想问一问其他几名谋士的意见,但这个念头在脑子里想想之后,又暂且放下了。 天子的阴云还在冀州上空未曾消散,最近甚至又传出了一些流言,据说朝廷准备给袁逢再选一位嗣子…… ……嫡长子袁基死在雒阳董卓之手。 ……嫡次子袁术的头颅已经进了国库。 ……袁逢一共就三个儿子! 这位庶子出身的主公一想到二百里外的天子,就如曹操一般捂住了头,苦恼地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