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明月清风(164)三更(2 / 2)
的事,谁也没打搅他,叫他想吧。然后这孩子又说,“范仲淹会读书,但是只读书也不好!吃腌菜薄粥度日,竟是不知还有荠菜之物……” 林雨桐:“………………”你要这么想的话,好像也对!是啊!那日子都过成那样了,一碗粥恨不能分几顿吃,但是就是不知道荠菜的味道,可见离了人照顾,他也就是个生活渣。而生活渣映射出来的问题就是,他这种的跟最下面的小老百姓还不一样。 读书人只知读书之苦,不知耕作之苦,若是为官,亦难体会其中的艰难。 本是孩子话,但是四爷深以为然。第二天就跟内阁说,“三月就要春耕了,春耕忙,学堂里的学生,也该体会体会耕种不易。” 所以呢? 所以,各个学堂,自己去联系农场和军垦,或者是某个村,某一家。若是能针对家中劳力短缺者,那就更好了。 耕种,是一门课程,都给我把这一课给补上。 啥意思呀?三月是劳动月呗!不下地都不算劳动。 除了要准备三月的亲耕亲蚕,像是一些官员,也该回京述职了,四爷还想着怎么调整这些官员。 今年述职的官员里,就有王成。走了两年了,就要回来了。 林琅在送启明去朱字营的马车上,还问他说,“记得王成不?” 不记得了!但是爹娘也总说的。 林琅便不言语了。可在上课的时候,马羡儒依旧带着启明在山阳面转悠,看着大皇子蹲在地上用小铲子挖荠菜,歇着的时候,他就跟孩子说关于荠菜的诗,“有这么一首,你听一下。” 好啊!启明蹲在先生的边上,静静的听着。 “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2】”马羡儒问说,“听过吗?” 启明摇头,没听过。 “这是唐朝,一个叫高力士的太监所做,《感巫州荠菜》。知道高力士吗?” 知道!唐玄宗身边的大太监。 “嗯!唐玄宗被软禁之后,高力士被罢辍到了巫州,知道巫州在哪吗?” 知道!湖南怀化,也叫五溪。 “对!这个两京指的洛阳和长安,诗里说,在两京这样的地方,荠菜这种东西那是论斤卖的,可到了五溪,这东西满地都是,却无人在意。长在两地的荠菜,样子是有点不一样,但是味道并没有变……那为何待遇就不同了呢。这是说荠菜,又何尝不是说他自己。他在皇帝身边的时候,是那个论斤卖的!他被贬辍到巫州,就如同那郁郁葱葱却无人理睬的荠菜……高力士此人,虽为宦官,但也曾帮着唐玄宗平定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之后更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而后是开府仪同三司,乃至后来到齐国公。他这一生啊,对君王是不离不弃,耿耿忠心,曾有人说此人是‘千古贤宦第一人’……” 启明静静的听着,什么也没说。结果在王成回来的那天,他给了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见王成,他蹭的一下就飞奔过去,“伴伴回来了!伴伴去哪了?” 王成赶紧接住大皇子,这孩子从出生到牙牙学语,他每天都抱,于是,他习惯的就抱起来,才要请罪,大皇子一下子就搂住他的脖子,还闻了闻,“是伴伴回来了……” 好像在确认是不是那个故人的味道一样。 王成的眼角眉梢都爬上了笑意,抱着他问,“殿下还记得臣?” “不记得那么些了,可也没忘,每回伴伴来信,我娘都说,伴伴走了,你哭嚎了成月里,到处找伴伴,这不,伴伴也总记挂你……” 把王成说的眼圈都红了,额头贴着启明的额头一个劲的蹭,“伴伴走了,也惦记殿下。怕他们伺候不好殿下……” “伴伴这回回来还走吗?不走了吧!” 还得走呢!臣的差事没完呢。 “那忙完了,得回家来!回来我就能天天见着你了。伴伴的屋子都留着呢,回来就不许出宫了,你得在家住……不许住官舍,你又不是没有家……” 好!臣不走,臣就住宫里。这里是家,不住家里,臣能去哪。 林雨桐就笑,抱了他下来,“别闹,叫伴伴跟你爹说话,等会子伴伴回后头吃饭,再跟你玩。” 启明朝王成招手,“有醋烧肉等伴伴呢。” 林雨桐抱了孩子去后头,虽然总说王成,但他能有这样的反应,必是有人说什么了。 “先生跟我说了高力士……” 嗯! “不弄权又忠心的宦官,就是好官宦。”启明眨巴着眼睛,“儿子就想,伴伴缺什么呢?他没什么,儿子就给他什么……” 所以,你觉得他没家人,没后代,心里没寄托,于是,你就觉得,你该是他的家人,他的后代,他心里那份寄托。 林雨桐松了一口气:幸而你的初衷是一番赤诚,而不是操弄人心。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见! 【1】引自明朝民间流传的民谣,记载在明代王盘撰写的《野菜谱》里,该书又名《救荒野谱》。 【2】引自唐朝高力士《感巫州荠菜》。 .w.com 请牢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