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2 / 2)
刘华道:“你再仔细想想。
当年党锢,荀家本是要迁回颍川的,你上奏求情要留下荀爽,说他治学精妙,有大能,当时张让那几个畜生说什么了?
说你‘埋下祸端’,是把危险的种子留在陛下身边。还好当时陛下没听他们的,否则……哼。”她说着,又讥讽地笑了一声。
阿楚听明白了。原来现在的荀爽荀彧、当年的荀攸,能留在雒阳,是托了父亲的福啊。难怪荀爽与他关系亲近,连带着荀彧都愿意带她进家门做客。
四下无人,想来是因为父母要商谈大事,特地屏退了下人。不过阿楚是新到家的,他们大概漏了她,这正好是个听取情报的好机会。
她不由地屏住呼吸,又仔细听起来:
刘华:“傅家人性格刚烈,遭受党锢后举家迁回汝南治经著书,姓高的还妄想和他们结亲…
…傅氏不为官,拿不到好处,还被宦官吸了血,自己名声扫地,成全一个阉人,怎么可能有这等好事?”
伏完:“阿华说得在理。他转而寻了在雒阳的荀氏,也算得上是勉强妥协了。”
“不过把利益稍放出去点,这种妥协谁在乎呢。若非他以权势压人,荀家累世高风,怎么可能答应这种货色?”
“是了,昨日我在次阳府上,也听他们谈论此事。然而荀望明不像慈明,他素来畏惧宦官,或许真的会出卖儿子也说不定。”
“荀家郎君倒也可怜。只怪那阉党……”
阿楚听得连连点头。
哇,母亲好厉害。
阿楚单知道高望卖女的背后离不开政治,却没想到竟然会有这样的利益牵扯,荀彧被排在傅公明之后,成为高望养女夫婿的第二人选,也未必是因为荀彧的美名不如他。
如此看来,宦官的确不算聪明啊,这样的事情,阿楚一听都能懂,天下那么多聪明人,又怎么会不看透他们呢?
阿楚想着,不由摇头:宦官宦官,久居深宫,政治能力比起世家,还是差了点。
“谁?”
“……”
阿楚默默看了眼脚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蹭了下地面,这下看来是藏不住了。
她从门外慢吞吞地走进客厅,对着父母行了礼,叫:“父亲,母亲。”
刘华一见是她,脸色立刻温柔了,“是七娘啊,”她一抬手,似乎也不在乎阿楚偷听的事情了,指指桌上那盘没动过的绿豆糕,招呼她过来,“还没用朝食吧,先吃些点心垫垫肚子。”
阿楚老实道:“谢谢母亲。”
刚才没能够听到他们谈论对傅伏二家婚事的看法,阿楚还是有些遗憾的。母亲虽然告知她“不会应的”,自己也曾从叔父口中得知父母的大致意向,可别人口中一个轻飘飘的结果怎么够呢?毕竟不如她自己梳理了背后的利益关系、弄明白来得让人安心。
伏完似乎不太擅长交流,沉默地看着她走进来,等刘华说完好一会儿,才盯着她,慢慢开口道:
“七娘……阿楚,多年不见,真是长大了。”
阿楚无语了。那可不是么,上一次见面还是刚出生呢,现在都会说话走路一个人吃饭了,还被年龄大了自己一倍的男人提了亲,真是了不起啊。
母亲算准了日子等在门前,他倒是第二日才来了,她可不稀罕。
她又不好把想法放在明面上说出来,只好不阴不阳地回道:“还要多谢父亲。”
刘华有点嗔怪地看了眼阿楚,倒是没有开口打断她,更没说什么来挽回局面。想来独女当年被送走,她心里未必没有气。
伏完估计也知道愧疚,看了眼被阳安公主半搂在怀里的阿楚,若无其事地收声了。
阿楚靠在母亲身边,又在父母的注视下自顾自吃了两块绿豆糕,感觉不那么饿了,才擦了擦手,告知他们今日的安排:
“母亲,父亲,我准备稍后去荀府,拜访荀彧郎君。”
刘华抽出手帕,拉过阿楚,替她拂了嘴边碎屑,一边说:
“好。昨日你在荀府,也未执贽。一会儿让人给你准备好了,你将见面礼带给荀小郎君,不要失了礼数。”
伏完看着她,欲言又止。
无论是父母还是阿楚,都知道此时最要紧的事,其实是傅家的提亲。无论傅氏是否有拉伏氏进来的心,此时的伏家,的确已身处局中了。
阿楚与荀彧作为事件中心者,从昨日回京到今日,已见了两次面,让人很难不产生些联想。
只是两人毕竟年幼,尤其阿楚如今才八岁,还不到父亲腰高,又是从徐州回来的,对雒阳局势未必清楚,因此才没什么人特地关注。
“父亲怎么了?”
伏完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没有说什么:
“无事,七娘去吧。”
作者有话要说:
阿楚画的表情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朋友说是□□里那个流泪黄豆,我觉得很好笑。
——
本文将于2月7日入V,早晨八点半发布,连更三章,还请大家支持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