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724(1 / 2)

加入书签

董仲舒自家人知自家事。

自从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 大封刘氏子孙为诸侯王, 并订立了白马之约后, 诸侯王日益根深蒂固,逐渐成为了汉室尾大不掉的祸患,直至酿成了七王之乱,险些断送了汉室江山。

董仲舒在元光元年时, 当今天子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他提出的“大一统”学说,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恰好符合了天子统一天下,铲除诸侯王的意图, 所以才被天子采纳。

董仲舒假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诸多主张, 不过是借用孔子的幌子,儒家的名头。孔子离世已经这么多年,谁又能站出来说, 自己所学的儒学就是孔子所创的儒家?不过皆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刘彻对于董仲舒, 说是眷顾非常,不如说是董仲舒有一些主张, 可以被刘彻用到,董仲舒又是当世大儒,弟子众多, 刘彻才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

如果刘彻真得信任董仲舒,就不会在董仲舒对策之后,将他派到跟自己不和的异母兄长,江都易王刘非为国相。

刘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武夫,勇武有力,却好大喜功,营建无数宫室,招揽门客豪杰,骄奢淫逸。

董仲舒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刘非是否容得下他,着实是一个未知之数。如果刘非容不下董仲舒,他反而要松了一口气,这样就可以取信于刘彻,尽管董仲舒在江都的日子必定不好过。

可偏偏刘非十分尊重董仲舒,器重异常。

以董仲舒的见解,在诸侯王已然有七王之乱的前事,刘彻作为当今天子,绝对不会在各地诸侯王没有大量的探子暗人。

刘彻在知晓自己的兄长刘非也十分器重董仲舒,并且也采纳了“独尊儒术”“大一统”等等主张,忽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般,一改自己过去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的作风,成了一个满口忠孝仁义,爱国忠君的贤良人了,还一心一意要董仲舒做他的管仲。

董仲舒吓得都要自缢以明心志了。

刘非当真以为当今汉室天子刘彻是一个棒槌傻子,对这些诸侯王,尤其是曾经跟他一起争夺过皇位的异母兄弟,没有一点戒心吗?他竟然真得当着诸多人的面,期望董仲舒做他的管仲。

董仲舒做了管仲,刘非是想做齐桓公,跟刘彻争汉室天下吗?

刘非敢这么想,但是打死董仲舒,他也不敢这么做,也不愿意这么做。

尽管刘彻可能不相信,但是董仲舒确实是主张大一统,并且支持汉室解决诸侯王问题,从而能够实现事实上的统一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董仲舒都是全心全意效忠刘彻的。

然而自从有了君王这个位子以后,就注定了君王必然是全天下疑心病最重的人。董仲舒再如何诚惶诚恐地表达他的衷心,刘彻都未必会相信。更何况,董仲舒主张的“天人感应”,“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认为灾祸都是上天的警示,用来警告君王,刘彻曾经大肆叱责为荒谬之谈。

董仲舒侍奉刘彻年岁不长,但足以让他了解到,这位年轻的汉室天子,是一位秉性执着,说一不二的脾性。刘彻既然不认同“天人感应”,那么他这一辈子,都不会认同。

尽管董仲舒再三规劝刘非,让他不要有如此大逆不道之心,可是刘非心中究竟作何感想,是否接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就不是董仲舒能够管得了的。知道刘非所作所为,以及董仲舒的境遇,刘彻会如何看待董仲舒,董仲舒不得不抱以最坏的打算。

可惜天不假年。

董仲舒初次被荐举之时,就已经四十五岁了。待建元六年,他因为灾祸之说被刘彻罢官,从此赋闲在家,教书育人,写书立说,至今已然六年,他已经过了天命之年。

在这个男子过了三十岁就要自称老夫,二十岁而亡比比皆是的时下,董仲舒自己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

正在这时,文锦翁主创立了泾渭学宫,要抵制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安侯田蚡亲自登门,来请他出山。

董仲舒心动了。

他毕生追求,就是用儒家一统天下经学,尊崇儒家到独一无二的位子,弘扬自己的学说。

如今文锦翁主要再现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之事,废弃他这么久的主张,他不可能视若无睹。

可是文锦翁主深受天子宠幸,更是汉室当之无愧的财神,解决黄河改道,铲除燕王,功业难以计量,更是即将成为汉室的皇后。

自太皇太后薨逝之后,汉宫已无任何皇子皇女降生,而这一切都是自刘彻敕封了文锦翁主之后。

这表明了什么?

这表明了,天子爱重文锦翁主,乃至于愿意只守着她一个人,只愿意要她所生的孩子。日后汉室的皇子乃至太子,都会是文锦翁主所出。

如果可能,董仲舒也不愿意与文锦翁主站在相对的立场,可偏偏,文锦翁主极其讨厌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其厌恶他的“大一统”。

士可死于己见,董仲舒可以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张而死,绝不能容忍文锦翁主如此作为。

所以他应允了田蚡,来到了泾渭学宫。

可他不仅没想到,文锦翁主请来了鬼谷子传人来做泾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