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7 章(2 / 2)

加入书签

一年一年熬了过来,如今也熬成了婆。

老太太一生经历了很多,沉淀下来的都是熬过岁月的从容。

她心性豁达,对孙辈爱护有加,也不磋磨儿媳儿夫郎。所以一家子相处比其他人家和谐许多。

可以说,陶家除了生活条件差点,其他方面没半点差的。

也因此,陶家的孩子都保持着孩子本性。童年过得多姿多彩。甚至在这个吃人的时代,陶青鱼一个哥儿都能漫山遍野地疯玩儿。

家人是最好的后盾,陶青鱼这辈子理解了。

*

舅公家门前有两棵毛桃树。

结出来的桃子小小一个,只有大拇指大。外面一层全是毛毛。

每年夏天,桃子成熟。陶青鱼就会爬上桃树摘下一兜子吃。

桃子小,熟了也是青皮。随意用衣服擦擦毛毛,掰开之后贴着桃核那一圈的肉泛着微微的红。

入口酸甜,但已经是小孩们难得的水果。

陶青鱼一口气能吃七八个。

现下是冬季,桃树树叶落尽。枝丫上遍布着芽点,等着明年春季开出粉红的桃花瓣。

“奶奶,咱家院子要不要种点果树?”

邹氏还不知道他,顿时笑道:“又馋嘴了。”

“有一点。”

在村里,果树也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果苗贵,能种出来卖钱的果树苗也只有村里秦家那样的人家能买得起。

其他人家或种点儿橘子、枇杷,但这些都是从山里移栽下来的。味道跟舅公家这两棵毛桃差不多,甚至还要酸涩些。

而陶家那池塘岸上的十来棵梨树还是二叔干活儿的酒楼的掌柜送的。所以品种好,梨子又大又甜。每年都能卖上价。

“咱要是包个山种果树,一年也有不少钱吧。”陶青鱼跟他奶奶嘀咕道。

邹氏顺着哥儿的头发道:“咱有没有包山的钱另说,这宝瓶村的山,近处全是人家的私山。哪里有山给咱们包。”

陶青鱼一蔫儿,下巴搁在他奶奶腿上。

“那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发家致富啊。”

邹氏笑:“阿奶跟你爷只能给你们挣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再加几亩田不饿肚子。”

“也不用像祖辈那样累死累活一年,一半的粮食全给了主家,忙活到头家里人还要饿死几个。”

“至于发家致富,不然就是咱家祖坟冒青烟,否则就还是要靠你们自己。”

“多大人了,还跟你奶撒娇。怎么也不见跟我撒撒。”宋欢在一旁吃味道。

陶青鱼偏头看着他二婶。

郑重其事道:“这不是撒娇,我在跟奶奶商量家族大事儿。”

宋欢一下笑了。

“那商量成什么样了?”

陶青鱼将脸一埋,闷闷道:“前路渺茫啊……”

几个大人听得好笑。

方雾道:“小小年纪,说话跟老头子似的。”

*

发家致富还很遥远,但吃一顿好的却很简单。

小锦叔的羊毛,不薅白不薅。

回去的路上,陶青鱼问了自家阿爷明日的天气。老爷子抬头望天上一看。

几十年的老农了,一估摸就道:“明儿有太阳。”

陶青鱼笑道:“那我就带着青嘉几个上县里玩儿了。”

“看好人。”老爷子叮嘱。

“知道了。”

*

次日。

一大清早,陶青鱼听着鸟儿叫从梦中醒来。他裹着被子滚了几圈,才依依不舍地穿衣。

洗漱完,去看看自己挪到屋里的小鱼儿。喂点鱼虫,随后去厨房帮忙。

做饭他一贯是做不好的。

有点厨艺也仅仅限于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把自己饿死,至于做得好吃,他着实没那天赋。

在厨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灶前烧火。

早上吃鸡蛋面。

锅里先放油,碗里打两个鸡蛋搅碎。

油热了直接倒入蛋液。两面炸至金黄,捣碎。然后倒入清水。

方雾将锅盖盖上,等待水开。

杨鹊就去叫几个小的起床了。

柴火灶烧的火旺,不一会儿水就开了。

笋壳做的锅盖一揭开,水蒸气到处跑。面是现成的挂面。在水里滚个几开放上点菜叶,再倒点盐就好了。

一人一碗,孩子能多得几小块的蛋,大人则能跟着喝上一口滚了蛋的面汤。

这面做法简单,胜在快速且鲜味十足。

陶青鱼吸溜一口,面不如以前吃的滑溜,油水也不够。但胜在自己小爹爹做的,全是家的味道,他一口满足。

大海碗的面,陶青鱼能吃半碗。

吃完肚子里暖呼呼的,甚至两个小的双胞胎吃面吃得脑袋上冒热气儿。看得几个大人哈哈直笑。

要带三个小孩上街,陶青鱼不敢大意。

这年头,人贩子尤其的多。陶青鱼将大弟弟陶青书也叫上。

如此,拿上个装东西的背篓,放上水壶,便可以出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