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大唐的兴盛与繁荣--封号因人而显贵(1 / 2)
虽然是无形中的财富没什么大作用,但这也太长面子了吧!
封号因人而显贵、后人因封号而显贵;
沐沐姑娘解说的这一句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激动,
秦王李世民和唐太宗李世民前面的名头只是为了李世民这三个字而服务,就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是唐高祖李渊,
而是李世民的父亲,这样的成就也算是独一份了;
【在登上政治大舞台之后,以秦王的身份继续活跃,
因为此时李氏夫子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山河尚未统一,各方势力今天你打我一下,明天我挠你一下,全国都是乱糟糟的;
李渊已经登上皇帝之位,此时的他必须留在都城长安来处理政务,自己挂帅出征不太可能,
他又不是永乐大帝朱棣那样爱打仗的君主,留在后方,被立为太子的李建成也需要一起在都城长安处理政务;
所以对外征战,李唐集团的军事指挥与权力基本上都落在李世民的身上了;
他一方面姓李还是皇帝的亲儿子不用遭受猜忌,另外一方面李世民也是真的非常的有才能,
只要是李世民指挥战役,根本就不用担心失败,只要稳定好大后方就行;
统帅千军万马的李世民此时此刻也就只有22岁,我们大部分人22岁的时候大学还没有毕业,人家就已经成为大唐帝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了;
李世民挂帅出征,开始造就属于他的传奇,采取先西后东的政策;
不过这其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李世民与薛举开启了第一次会战,由于会战的地点距离后方补给己方是近的,敌方就不那么方便了;
这一战对方需得速战速决,李世民当然看出来这一点,直接决定闭门拒战,
龟缩在城池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
但是,在打仗会战的途中,二凤陛下患上了疟疾,无法继续时刻指挥,只能先暂时让随军长史刘文静等人处理,
在养病之前,李世民也一再的嘱托他们不要轻易的就迎战,继续闭门拒战,挫挫敌军的锐气;
等到敌军实在是疲劳过度,没有什么还手之力的时候再战;
但是刘、殷俩人并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告诫,也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觉得李世民虽然是天之骄子,但这打法实在过于胆小和窝囊,他们就想痛痛快快地打一场;
再加上唐军新定关中,任谁来看都是一统江山的绝对人选,一直都是勇武作战,根本就没有吃过什么败仗;
所以大唐的官兵都存在着骄傲情绪,他们觉得自己所向披靡,对面的敌军实在是不堪一击,就这样躲着还有什么战功可言,
急于求战之下,再加上敌军不断的辱骂挑战;
刘、殷二人根本就按捺不住,早就把李世民的嘱托抛掷脑后,他们觉得自己肯定行,拒不迎战是什么鬼的状态?
所以就立刻率领军队出城应战;
结果很明显,这一场战役打败,唐军死伤大半,损失惨重;
除了士兵,唐军的大将慕容罗喉、李安远、刘弘基等都被敌军给俘虏了,
就连高墌城都被迫撤退,被敌军给占领,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将士兵退回长安慢慢的休整。】
李世民随着天幕的讲解也想起了那一场战役,灰头土脸的退回长安是他军事生涯当中最为狼狈的一次,
当然也让年轻气盛的他吸收到了足够的教训;
李世民一直以为自己足够的谨慎小心,确实没想到原来暗藏的骄傲那么多。
不光是自己骄傲,唐军上上下下都完全过于骄傲了,骄傲自信是好事,
但是没有把敌人放在眼里,骄兵必败,只能说那场战役的结果是必然注定了的;
没有那场战役还会有下一场,那种状态之下的唐军肯定要在之后的战役当中吃大亏;
从将军到士兵一个比一个的心浮气躁,这场战役的失败就像是一盆凉水从天而降,把他们浇了个透彻心扉;
【年轻的秦王殿下并没有气馁,相反他从这场失败的战役中学懂到了更多的东西,不断地充实升华着自己;
在后面的每一场战役中,李世民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日趋成熟和完美;
也许天命就是在大唐,很是凑巧,薛举带领自家军队在取得浅水原大战的完胜后,
突然之间得病暴亡,他的儿子薛仁杲继立他老子的位置为秦帝;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休整了两个月,唐军缓过来了,也从上次的失败吸取教训,他率领军队来到高墌城下;
秦帝薛仁杲派遣大将宗罗喉领兵去迎战秦王李世民。】
又是秦帝、又是秦王的,秦始皇听着总觉得别扭,看来这些后世的人也对“秦”这个字情有独钟;
按道理来说始皇帝应该感到高兴的,但是他完全高兴不起来;
因为秦王、秦帝一大堆,没有一个是自家的血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始皇帝他的大秦亡了啊!
他看不透一点也不想看透,这些后面的王朝不能想一个自己的封号吗?
李世民就算了,好歹是个千古一帝,也不算是辱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