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3 章 后奶奶、震惊(1 / 6)
周怡辞别马国华,离开省军区大院儿以后回到市委大院儿。 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姑姑周蓉家。 到姑姑家门口的时候是晚上七点半,这个时间姑姑一般在看电视新闻,姑父身体不好精力不济,这时候一般要睡一觉。 到了林家门口她先掏出一面小镜子整理一下自己的仪容,免得被姑姑周蓉挑剔。 周蓉是个强势果断且有主意的女人,当年周家遇到一点麻烦,面临着建国之后的性质转变问题。 他们周家在省城做过很多年的吏员,虽然职务不高,位份不显,却也算城里小有身份的人家,日子过得殷实体面。 从满清到民国,除了外敌入侵几年在家装病,其他时候都算吃皇粮的,然后就到了建国初期。 当年周蓉年轻轻的却把家里的情况看在眼里,主动为家里排忧解难,以青春年纪嫁给小五十的老林。 她自己多方权衡以后做出的抉择,但是在父母长辈等人面前的说辞却是“为了家族,个人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只希望以后家里过了坎儿,不要不念旧情”。 她想的是如果嫁给年纪相仿的,那男人必然没有什么事业,她嫁过去要跟着受苦不说,还得受公婆姑姐的挟制。 虽说是门第相当的年轻夫妻浓情蜜意,可她自小瞅着自家和亲朋家的长辈男人,有几个是真对妻子专心如一的?就她自家的男人们,从爷爷到叔伯、父亲,哪个不是花花肠子一堆? 有能力的就纳妾,没能力的也睡几个丫头、厨娘的,末了还得说男人风流是潇洒,不风流说明没用。 若是让她嫁给穷家小子,他倒是没钱没能力去花花,可她又要跟着他吃糠咽菜,何苦来哉? 她便瞄上进城的军官们。 年轻轻做到团长还未婚的,不是没有,但是这样的男人大多性子冷漠,不好女色,组织给他发媳妇儿他都不感兴趣。 这种人虽然优秀能干,但是她有自知之明,人家多半看不上她。 其他的就得四十左右,这种男人多半已婚,当然也不乏丧偶的。 等她把这些进城军官扒拉一圈,又觉得三十到四十就丧偶的男人,指定有几个孩子,她进门当后娘,还得给人拉扯孩子。 这可太亏了! 于是她就把对象聚焦到了四十到五十之间的,然后找到了老林。 这个年纪的男人即便丧偶,孩子也都大了甚至孙辈都不小,完全不用她照顾。 她进门以后就是现成的娘和奶奶。 男人太老,她比孩子还年轻?那有什么关系?老男人更知冷知热,觉得亏欠她,对她那是百依百顺,体贴入微。 而且作为军人的他,身体强壮,就算小五十了,照样能让她生自己的孩子。 反正嫁给老林以后家里就是她当家,儿子媳妇儿都打发回老家,为了面上好看,也让老林不难做人,她还主动把大孙子和孙女留下教养,以后出息得好也是自己儿子的助力,没出息那也全了自己的名声,至少没苛待他们。 她一切都想到了,自然也想到等男人年纪大了她少不得要过守活寡的日子。 可有什么关系呢,她自然也有办法。 就算老头子老了,身体不中用需要人伺候,那也累不着她。 他已经是老首长,有退休津贴,有保姆照顾,她只需要指挥指挥就好,半点都不受累。 所以这会儿老林虽然身体不行了,她却依然养尊处优,总比年轻时候在娘家过得舒坦百倍。 周怡小时候总听她娘背地里叨咕姑姑,说周蓉市侩自私,说她心机深沉,说她如何如何。小时候周怡还有点怕,不过大一些之后她就觉得姑姑有见识有主意,总能给出很有用的意见。 67、68那两年都被迫下乡的时候,家里人也慌了阵脚。 是周蓉给他们指了路,让他们进机关的、进部队的,进厂的、嫁人的,总之一切以留在城里为前提,尽可能不下乡。 在她看来下乡就等于失去了竞争的资格,再狂热有什么用? 当年革命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现在跟你说扎根农村一辈子,去农村搞革命? 一开始年轻人都是狂热的,主动要下乡证明自己,后来证明姑姑的眼光是正确的。 那些主动下乡的年轻人,不出两年就后悔得不行,却再也不能回来。 而后来的哪怕不想下乡,也没有办法,按照规定都必须下乡。 周家这些子孙是听了周蓉的安排,不管是不是不让考大学,不管是不是逼着下乡,更不管老师没了体面和尊严,他们是必须要继续学习的。 哪怕偷偷学也得学。 按照周蓉的说法,眼下这样乱哄哄的闹腾,动真格的时候还是需要文化。 当年小米加□□搞革命,有文化的当政委、政工干部,建国以后论功行赏,很多有文化的政工干部授衔儿都比作战军官高。 文化没用? 机关干部没文化,就让几个上蹿下跳的武斗分子掌管,他会干嘛? 果然,等部队进驻革命委员会以后,秩序稳定下来,还是得请以前被打倒的干部出来主持政务。 周怡也是听姑姑的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