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兵围河中(1 / 2)
在郭威出征的时候,刘承祐给前线再下一道诏书,催促白文珂进攻河中,赵晖进攻凤翔。
郭威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平叛策略,大多数将领建议他先攻取长安、凤翔,控制边境,防止后蜀势力的干涉,然后再关起门来打狗,收拾河中。
唯有华州镇国军节度使扈从珂坚决反对,说三镇连叛,河中李守贞是领头羊,擒贼先擒王,必须首先攻克河中,李守贞一死,那俩人就会自动瓦解;而如果我们绕过河中,先去关西地区,一旦王景崇、赵思绾据守险要、闭城坚守,堵在前面,而李守贞又依托河中切断我们的后路,我们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粮草断绝,不攻自溃!
郭威同意了扈从珂的观点,定下“擒贼擒王”的平叛大战略。于是自率大军从陕州出发、命白文珂、刘词从同州出发、常思从潼关出发,三路大军从三个方向逼近河中。
在李守贞的幻想中,此次的河中之战应该是李从珂凤翔起兵的翻版。同样是前朝元老功勋,同样是颇得军心民意,同样是幼主登基、主少国疑……唯一的不同只是李守贞不是先帝养子罢了。
总之,只要他在阵前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郭威带来的中央军必然阵前倒戈,欢呼雀跃着拥护着他去汴州登基。
可当他登上城墙,准备他的表演时,却惊讶地发现,郭威的中央军旌旗招展、军容齐整,斗志高昂,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副“M,我弄死你”的庄严表情。
李守贞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曾经受过自己恩惠、对自己感恩戴德、发誓效忠的老部下们,居然会如此恩断义绝,不明白郭威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给他们洗脑的。
李守贞的世界观在那一瞬间崩塌了,他脸色惨白,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他错了,世界没有变,他应该明白。作为叛徒的他应该对“见利忘义”四个字有着更深刻的领悟。
在这个混乱黑暗的五代,几乎所有人都是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只要给钱,我们可以向任何人跪下喊万岁,甚至可以向蛮夷下跪喊万岁。李守贞,你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你可以这样,你的部下为什么不可以?
在李守贞的错愕中,郭威已经完成了军事部署,各部主力在城外扎营,听取下一步的作战指示。
诸将斗志昂扬,纷纷请求即刻攻城,生擒李守贞,建功立业。而郭威表现地冷静淡定,对诸将说道:
“李守贞是前朝老将,作战经验丰富,且善待部下,士卒归心,屡次建立功勋,不容小觑!且河中城西、南两面依托黄河天险,城墙高大坚固,城防系统成熟完整,贸然攻城,岂不是把我们的士兵往火坑里推?”
随后,郭威指明了正确的作战思路,并无出奇之初,中规中矩地老套路:围困。在城外修筑高墙、深挖壕沟,切断李守贞与外界的联系,等城中粮草断绝,士气崩溃之时,再用恩威两条路,一面是百道攻城、泰山压顶,一面散发劝降文书、招安城中士卒。到时候,城里的守军必然争相恐后地缴械投降。
至于长安赵思绾、凤翔王景崇,只需派少部分兵力予以牵制即可。真流氓,假仗义,那俩货绝不可能真心实意地为李守贞卖命。
擒贼擒王、各个击破,围困疲敌。这就是郭威讨平三镇连叛的十二字方针。
诸将深以为然。于是,郭威征调了附近州县的两万民夫,抢筑围墙、深挖壕沟,各支部队在郭威的统一调度下,有机排列结合,把河中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郭威为诸将分析道:“李守贞之前畏惧先帝(刘知远),所以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胡思乱想。然而他却因我们刚刚崛起,没有立过大功,而对我们轻视,所以才敢叛变。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他的骄兵心理,以静制动。”
随后,郭威收敛锋芒,下令将偃旗息鼓。城外的中央军瞬间安静了下来,仿佛是畏惧李守贞而突然撤走一样。
城里的李守贞更懵圈了。最怕空气突然地寂静。
虽然不再耀武扬威、制造声势,但郭威却偷偷地沿着黄河设立烽火台,绵延几十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执勤的士兵轮班倒,明岗暗哨无计其数,无论是黄河的主流还是支流,都派了巡逻舰艇,地面、水面协作巡防,城里派出的信使全部捕捉,没有任何人能逃脱。
李守贞经验丰富,知道被围困后的正确自救姿势,一是寻求外援,寻求外部的粮草补给和兵力支援,二是突围,解除包围,最起码也要撕开一条缺口,打通补给线。
李守贞向所有能够想到的外部反汉势力进行联络,比如淮南、后蜀、契丹,然而郭威的包围圈实在是密不透风,所有的使节都被生擒,河中成了与世隔绝的人间地狱;
而突围行动也屡遭重创。
河中城内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粮草已经快要枯竭,每天都有饿死的人。城池即将不攻自破。
李守贞难掩忧愁,实在没有解围之策,于是找来他的头号大谋士、河中狗头军师、将来的护国大法师——妖僧总伦,“大师,您不是说我会当皇帝吗?您看现在这样子,我怎么感觉不大对劲呢?”
“阿弥陀佛,岂不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