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7章 一鱼三吃(1 / 1)

加入书签

【一鱼三吃】

这是一段颇为诡异的记载。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几乎每个人都颠覆了我们之前的认知,一个人行为诡异不算诡异,大家诡异才是真的诡异。

北汉“投降派”郭无为一直力劝刘继元投降,也一直被刘继元拒绝。郭无为灵机一动,忽然转变态度,主动请缨,要率部出城与宋军决战。

对于郭无为的突然转变,刘继元竟然“信之”,真的拨给他人马,并让大将刘继业、郭守斌做他的副手,还亲自送你送到小村外(登延夏门自送之,且待其反)。

最诡异的就是这句“且待其反”,“反”通常是“返”的通假字,也就是说刘继元为郭无为饯行,等待他凯旋归来。不过……万一不是通假字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郭无为兴致勃勃,认为自己金蝉脱壳的计策即将成功,正当他刚刚走到城门口,在北桥上驻马召集兵马的时候,才发现事情有点儿不对劲,两位副将——刘继业,据说不小心坠马伤脚,带着本部兵马先回城了;郭守斌,据说迷路了……大哥,刚出二环您就迷路?

郭无为越琢磨越不对劲,于是以副将不至、人员不齐为由,急忙返回城中。另有记载说是因为天降大雨,导致郭无为失约未至。

回来之后的郭无为再次力劝刘继元投降。于是整件事中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阉人卫德贵,极言无为反状明白,不可赦,北汉主杀之以徇,城中稍定”。

有人认为郭无为是要抬高自己的卖价,把北汉最后的家底儿——刘继业、郭守斌及数千精锐当做投名状,纳给大宋,以换取荣华富贵,因为截至目前,郭无为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能值“安国军节度使”。所以当刘继业等人没来会师的时候,他才放弃了这次投诚计划。

而他的死,竟然是一个太监揭发他的卖国阴谋。

据记载,当时的太原城抵抗非常顽强,群臣一致主张坚决抵抗,只有郭无为整天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甚至不惜用自杀相威胁,然而在他的煽动之下,“晋人守益坚”,虽然屡战屡败,虽然看不到什么希望,但刘继元君臣同心,同仇敌忾,就是要坚守下去。

在这种氛围之下,肯定会有人喷郭无为卖国。然而最终将其喷死的,竟然是一位太监,实在诡异。

也许刘继元已经认定了郭无为是卖国贼,之所以一直没有除掉他,有如下两点考虑:

1,借鸡下蛋

北汉唯一的救命稻草是辽国,辽国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之前北汉却努力想摆脱辽国,现在,辽国的救援不力就有主观上的成分,故意托着,故意让北汉陷入更大的困境。北汉越是危急,困境越大,就越需要辽国的帮助,也就不得不在主权等方面对辽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刘继元则正好可以利用郭无为这枚棋子搞平衡,特别是郭无为在接待辽国使臣韩知范的宴会上“以死相逼”的大戏,表面上是郭无为演给北汉君臣,实则是刘继元演给辽国使臣,向辽国传递“你要是再不出手,就不用出手了,我直接投降大宋”的信号,借以逼迫辽国及时下场,减少辽国的要价,争取外交主动权。

2,反间计

郭无为以趁夜偷袭为名,意欲投诚,刘继元欣然“上钩”,不仅调派数千精锐,还拨付两位大将做副手。按照上述观点,这也很可能是刘继元揣着明白装糊涂,将计就计。郭无为既然是间谍,刘继元不妨见招拆招,还之以反间计。

倘若一切按照计划,那么很可能出现这一幕:郭无为率领大军来到宋军阵前,对上暗号,随后刘继业、郭守斌或其他将领忽然手起刀落,将郭无为人头砍下,然后一声令下,数千北汉精锐突破宋军壁垒……

事实上,在杀了郭无为后,北汉真的搞了一次趁夜诈降。

有史料记载说刘继业和郭守斌正与宋军缠斗,故而没能及时赶到。

郭无为淋着雨,清醒了不少,忽然间意识到似乎不太对劲,刘继元为什么痛快答应让我这个“投降派”头子夜袭敌营?他是真傻还是装傻?郭无为越想越害怕,不知是被冷雨浇灌还是出于恐惧,郭无为抖成一团,于是立即回城。

你是间谍,我危险;我知道你是间谍,你危险;你知道我知道你是间谍,你就死定了。

都是聪明人,郭无为取消行动回城,就说明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暴露。郭无为回城,标志着君臣二人的正式摊牌,要么是“侯霸荣弑君”2.0,要么就是刘继元先发制人。

谁来点燃这根引信呢?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如果揭发郭无为,那就等于得罪大宋而有功于辽国。得罪大宋,不利于参与日后有可能的和谈;有功大辽,将成为日后大辽控制北汉的棋子。

权衡之下,刘继元只能引入一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比如毫无实权的太监。

刘继元对郭无为可以说是一鱼三吃了,随着郭无为被缢杀,这场看似风平浪静的“无间道”终于以刘继元的完胜而拉下帷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